考古学|谁说女子不如男——考古界的女性( 二 )


20世纪八九十年代 , 城市建设和文化遗址保护的矛盾突出 。 1985年 , 配合西安白庙变电站的建设 , 考古队发掘了唐西明寺的部分遗址 。 西明寺是唐长安城四大佛寺之一 , 玄奘取经回长安后主要在西明寺译经讲法 。 遗址上出土了刻有“西明寺石茶碾”铭文的石茶碾和二百多件铜佛像 , 证实了这里是西明寺遗址 。 尽管如此 , 也没能改变这里变成白庙变电站的命运 。 “我们没有力量保护下来这么重要的文化遗产 , 眼见遗产的消失 , 是我们考古工作者永远的痛 。 ”事隔多年 , 仍然可以清楚感受到她的遗憾 。
建设与保护的矛盾真的不可调和吗?安家瑶一直在思考 。 也是基于此 , 说起自己的成就 , 安家瑶首先想到的不是个人的学术成果 , 而是她参与的考古发掘为后来的遗址保护工作、当地经济发展 , 以及改善居民生活等方面带来的帮助 。
1995至1996年 , 唐大明宫含元殿遗址的考古发掘 , 搞清了含元殿的布局 , 为含元殿遗址的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 之后 , 太液池、丹凤门的陆续发掘 , 促使西安市政府下决心建设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 , 将10万居民迁出遗址 。 此举既保护了遗址 , 又彻底改善了原住民的生活条件 。 原先那片脏乱差的“三不管”地区 , 如今已成为城市的绿肺 , 更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能源 。 遗址公园的环境变美后 , 还带动了周边的房价 。 如今 , 这里不仅是西安市民的休闲地、青少年学习历史的课堂 , 而且是西安的旅游名片、外地游客的打卡地 。
考古学|谁说女子不如男——考古界的女性
本文图片

1996年安家瑶在含元殿发掘现场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2010年10月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开园 , 2014年6月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中的申遗点 。 2013年世界遗产专家到现场考察时 , 看到考古工作井井有条 , 搬迁出去的居民对安置满意 , 他们对大明宫遗址的保护利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 “我当时陪同考察 , 感到很骄傲 , 因为我们的考古工作不仅解决学术问题 , 而且助力文化遗产融入城市建设中 , 融入居民生活中 , 作为考古工作者 , 我由衷地高兴 。 ”说起这些 , 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她的喜悦 。
作为老一代女考古人 , 安家瑶说 , 现在的工作条件比以前好多了 , 但是社会对女性家庭角色的要求似乎更高了 , 女考古工作者面临的困难还是很多 , 需要更多的智慧和付出来平衡工作和生活 。 同时 , 她也寄语晚生后辈:现在考古学从冷门走了出来 , 国家重视 , 公众也越来越关注 。 在这种大好形势下 , 我们年轻的考古工作者更要不忘初心 , 保持平常心 , “寻真求实 , 复原历史 , 传承中华文明是我们考古工作者的使命 。 ”安家瑶如是说 。
2.周必素:是缘分 , 更是圆梦
“我总说自己与播州杨氏土司有缘 , 特别体现在有多年的积累之后的某一年 , 突然又回归这个行业 , 而且恰恰又是这个题材 , 是不是冥冥之中的缘分?”说起自己的考古生涯 , 周必素一直紧紧围绕播州杨氏土司遗址的考古工作 。
从小生长于贵州播州杨氏土司遗存的怀抱中 , 在杨氏家族传说的渲染中长大 , 从事考古后开展土司遗址的发掘研究工作 , 带领海龙囤等遗址获得了诸多奖项……从耳濡目染到深入土司考古 ,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周必素所长给采访人员分享了她与播州杨氏土司遗址“冥冥之中”的缘分 。
“我的家距离海龙囤仅10公里 , 我就读的遵义县高坪中学所在地高坪镇 , 一直就是播州杨氏在其司治北面的活动中心 。 ”播州杨氏土司家族的显赫和平播战争 , 在遵义 , 历代家喻户晓 , 包括后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声大噪的海龙囤遗址 , 以及末代土司杨应龙 。 从小对播州杨氏土司历史耳濡目染的点滴积累 , 将周必素与播州土司紧紧粘连 , 以至于后来在杨粲墓博物馆上班 , 开始系统了解这段历史时 , “感觉就像发生在眼皮底下的往事 , 很亲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