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 , 当年考古团队发现“长江口二号”之后 , 急需在全上海范围内找到一处可以安放试打捞木构件的地方 。 崇明区博物馆场地大又能满足科技保护条件 , 就被选中了 。
那不是一根简单的“木头” , 崇明区博物馆也不是一处简单的文物临时“仓库” , 它们是为“长江口二号”出水后长久保护所做的持续多年的科研实验项目 。
自那时起 , 每周都会有一名科研人员从上海市区赶到崇明 , 观测木头的状态 , 记录保存数据 , 为将来的保护复原提供科研支撑 。
刚从海里打捞出来时 , “木头”含盐分高 , 不能直接裸露在干燥环境中 。 崇明区博物馆为此在碑廊中重新建立了储水环境 , 定期换水 。 盐分置换过程持续了一年 。 监测风干的过程和速度 , 也是一项科研内容;由于担心白蚁等生物破坏 , 工作人员每天都要检查是否有新的生物前来“搭窝筑巢” 。
这些持续、不间断的科学保护研究 , 为整体打捞和保护方案提供了数据支撑 。 随着“长江口二号”考古展示工作的进展 , 这件木质构件文物将会重新归位“长江口二号”中 。
从“南海I号”到“长江口二号”
2007年12月 , 著名的“南海I号”被成功整体打捞 。 2021年10月 , “长江口二号”被列入中国水下考古重大项目并有望在2022年完成出水 。 这是时隔15年后 , 中国再次对水下古代沉船开展整体打捞 。
近几年水下考古调查显示 , “长江口二号”受水流冲刷严重 , 特别是随着长江口水势流向改变 , 致使古船加速露出河床表面 , 船体面临严重安全威胁 。 为防止古船遭到自然与人为破坏 , 需尽快打捞出水并移入固定场所进入后期科研阶段 。
从“南海I号”到“长江口二号” , 其考古发掘、文物保护、研究及展示利用思路大致相同 , 可以看出中国水下考古规模和水平的发展脉络 。
此次应用于“长江口二号”的整体打捞技术又有了创新 。 当年“南海I号”使用了“沉箱静压套取”法 , 这在当时全世界都是一次勇敢的尝试并取得了成功;到了2022年 , 上海科研和考古团队又采用了前所未有的方案——“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打捞技术” 。 两次打捞 , 都旨在最大程度地完整保护好珍贵的水下文化遗产 。
按照打捞方案 , 一旦“长江口二号”打捞出水 , 就会被迅速提升到为沉箱量身定制的、中部开口的打捞工程船上 , 再驶往位于上海杨浦滨江的上海船厂旧址1号船坞 。
上海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口岸 。 如今 , 位于广东阳江的“南海Ⅰ号”博物馆 , 已经成为“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 上海市委市政府日前已正式决定选址杨浦滨江上海船厂旧址 , 利用两个老船坞和保留的历史建筑来筹建“长江口二号古船博物馆” , 这一项目也列入“十四五”上海市重大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项目 。 这些水下考古动态专题博物馆 , 通过展示全面、持续多年的考古科研过程 , 将为全世界提供认识海上丝绸之路史的交流平台 。
打捞时间的胶囊
我们应如何关注水下考古的全过程 , 又为何尤其关注“南海Ⅰ号”和“长江口二号”?如果人们的目光仍停留在出水的巨量文物、旷世珍宝 , 那无疑片面地低估了其历史、艺术和科技价值 。 这些沉船独特之处 , 是古人通过悲壮的形式将一个具象的社会形态凝固和“保存”了下来;当今将其整体打捞出水 , 则是冀望近乎无损地再次呈现某个历史瞬间 。 我们由此得到了一粒跨越历史的“时间胶囊” 。
“南海Ⅰ号”是中国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整、文物储存最多的远洋货船 。 专家们已经将这个“时间胶囊”展示的历史时空截面卡在了公元1183年 。 船中超过18万件的文物 , 反映了造船、航海、制瓷、冶金、酿酒、纺织、雕刻、漆木器制作以及首饰加工等方面成就 。 现在人们可以由此了解800年前南宋期间的科技、文化和艺术水平 。 同时 , “南海Ⅰ号”作为最小的生存单位 , 发现了大量动植物遗存 , 在盛酒的罐子中检测出酿酒的痕迹 , 对特殊淤泥的检测又发现丝绸蛋白的残留物 , 这些文物证据交织在一起 , 客观揭示了船员的食物结构和生存状态 。 更重要的是 , 中国海上贸易最鼎盛的阶段由此可以用实物展现出来 。
- |“国宝”盛行的古玩市场,笑话百出,这些假古董你能看出几个?
- 青岛农业大学|同心战“疫”,我们一定赢!
- |职业速成线上培训“速成班”,到底靠不靠谱?
- 大学生|大学生“光环”没啦?现如今沦为“廉价”大学生,原因竟是这样
- 系列|“打开音乐之门”系列升级回归
- 迎春|为“宁”读诗!
- 豆瓣|豆瓣评分8.6,圆明园应是让国人更具民族自豪感的“万园之园”
- 中国工艺美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崔奇铭玉雕作品特展”在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开幕
- 春分|今日春分,《“中国好时节”春分篇》把节气过成节
- 跳槽|面试时被问到“你为什么离职”时,实际上面试者是在问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