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视|民歌和音乐剧成为音综新赛道,卫视隔空打擂谁赢了( 六 )


音乐剧于20世纪90年代末逐步进入观众视野 , 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 , 帮助观众逐步建立对音乐剧的审美趣味、观演习惯 。 全国近三十所高中等艺术院校 , 也相继建立了音乐剧专业学科 , 一批优秀的本土原创音乐剧也逐渐涌现 。
正如节目宣传片中所展现的那样 , 音乐剧作为一种现代的舞台综合艺术形式 , 需要把叙事为主的戏剧表演、优美通俗的人声歌唱和多样化的舞蹈形体动作进行全面融合 。 因此一名优秀的音乐剧演员 , 需要清晰的吐字、饱满的高音和扎实的舞技 。
首期节目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部分观众打破壁垒 , 也起到了音乐剧“科普”的作用 。 但是 , 音乐剧的专业性与综艺节目的戏剧性之间应该如何平衡 , 依然是一道难题 。
聚焦细分赛道 ,
三档音综谁赢了?
作为三大卫视的开年音综 , 《天赐的声音3》《花会开》《爱乐之都》分别聚焦了流行音乐、音乐和音乐剧三个不同的细分赛道 。
小鹿角智库将从赛制设置、评审群体和卫视特点三个方面 , 对这三档节目进行分析 。
首先是赛制设置 , 毫无疑问三档节目都是传统的竞演模式 。 具体来看 , 《天赐的声音3》将每期节目一分为二 , 第一部分是飞行舞台 , 第二部分是合作舞台 。 作为一档主打成熟音乐人合作的节目 , 这个赛制以音乐表演为核心 , 平衡了音乐与点评的比重 。
目前 , 尚不清楚《花会开》后续的赛制设置 。 但就第一期节目来看 , 出场顺序没亮点、竞技赛制很简单、绽放席换位没有比拼环节、导师点评标准不统一且言辞温和 。 这些对于一档竞演节目来说都是很大的问题 , 因为观众感受不到新意 , 提不起兴致 。
相比之下 , 《爱乐之都》通过节选音乐剧的方式 , 将选手们分别划为不同的组别 , 第一轮就存在一定的竞争性 , 也使得节目整体更紧凑更有看点 。 除此以外 , 这档节目还通过后续的原创竞演、导师合作和全国巡演 , 真正将节目与产业相融合 。
其次是节目的评审群体 。 对于飞行音乐人的同台表演 , 《天赐的声音3》划分出了两个评判群体 , 一个是常驻音乐人 , 另一个则是声音鉴赏团 , 在人物群像方面很丰富 。 来自多种维度的剖析 , 让观众在咀嚼每一首歌时都能尝到丰厚的滋味 。
《花会开》中也有两个评判群体 , 分别是三位音乐人组成的“伯乐团”和大众评审团 。 但是决定选手晋级的只是后者 , 甚至在“伯乐团”决定选手能否登上“绽放席位”的时候 , 也受到了大众评审团的影响 , 看起来有些过于“和谐美好”了 。
不过雷佳老师对民歌的科普 , 确实是这档节目最大的亮点 。
卫视|民歌和音乐剧成为音综新赛道,卫视隔空打擂谁赢了
文章图片

△《花会开》“伯乐”雷佳
《爱乐之都》则由助力团和业界人士组成评判团体 , 也给出了欣赏和评价舞台的不同视角 , 但是决定演员能否晋级的只有前者 。 比如在实力派演员夏振凯的表演 , 被小柯认为缺少热情没有给出“A”评分 , 音乐剧出品人张志林就站出来表示反对 。
最后 , 三档节目所在的卫视 , 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音综制作特点 。
《天赐的声音3》所在的浙江卫视 , 将重点放在了成熟歌手之间的合作 , 比如刚收官的《闪光的乐队》 , 还将于今年推出衍生节目《闪光的》 。
而且节目组选择深耕流行歌曲这个赛道 , 一方面通过改编作品的传播出圈 , 寻找到了音乐作品和传播之间的平衡点 。 另一方面常驻嘉宾的音乐实力和飞行嘉宾的丰富程度 , 也保证了基本的节目体量 。 同时鉴音团的舌点评 , 也为节目带来了不少热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