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歌|去比赛性、重社交性,《为歌而赞》破圈打歌对话主创

新歌|去比赛性、重社交性,《为歌而赞》破圈打歌对话主创
文章图片

谁是书写这份成绩单的人?收官之夜的第二天 , 小娱采访了节目制作公司七维动力的几位主创:监制都艳、总制片人芦林及总导演肖馨 。
新歌|去比赛性、重社交性,《为歌而赞》破圈打歌对话主创
文章图片

《为歌而赞》总制片人 芦林
比如歌手唱歌的时候 , 屏幕上会弹出来一个问题 , “你觉得这首歌会有多少音符” 。 这属于典型的产品向设计思路 , 虽然能够理解 , 但刚开始很难顺着这样的框架去做内容 。
此外 , 做内容时最常见的情况就是变动 , 只要还没到最后关头 , 随时都有可能为了优化而变动 , “可能在彩排当晚、播出前一天还在大改 , 但是做产品是不可以这样的 , 可能一两个月前就要把事情定好就不能动了 , 比如一期节目说六首歌 , 就锚定六个‘坑’在那里 , 想加到七首行不行?那是绝对不行的 。 ”
刚开始的时候 , 团队对此充满了担忧 , 所以在选角和管理上花了很多功夫 。
尽管音乐综艺一直处于量产之中 , 但打歌节目总是稀缺 。
这和国内音乐市场的整体大环境有关 , 而如果单站在综艺制作的角度上 , 翻唱经典能形成共鸣、歌手比赛具备戏剧性 , 打歌节目注定在内容上相对更简单 , 只是不同的音乐人在舞台上展示新歌 , 没有竞技感且缺乏人物成长线 。 从投入和回报比来说 , 后者的风险更大 。
抛开跨屏互动这样的概念 , 回归作为音乐综艺的根本 , 《为歌而赞》就是一档打歌节目 。
在赛制设计上 , 《为歌而赞》做了两点创新:让热歌和新歌进行对抗、引入百赞团和爆赞团与歌手进行面对面交流 , 它们在不同程度上给节目制作带来了难题 。 前者限制了音乐人的选择范围 , 如果没有新作品 , 便不符合打歌节目的标准 , 而后者更是难题的关键所在 。
让大众坐在歌手对面 , 等于把传统的话语权做了置换 。 对歌手来讲 , 这样的节目模式是全然陌生的 , 肖馨告诉小娱 , “最开始做口述的时候 , 歌手会以为我们要做比赛类的节目 , 但我们想做沟通和社交 , 但大家都不知道这个东西会做成什么样 。 ”
新歌|去比赛性、重社交性,《为歌而赞》破圈打歌对话主创
文章图片

《为歌而赞》总导演 肖馨
接触了一圈人 , 节目组得到的反馈是一致的 。 歌手们喜欢舞台 , 也不抗拒和大众交流 , 唯一的担心是自己是否会被消费、大家是不是能够真的听懂自己说的话 。 而这其中最大的影响因素 , 便是KOL的表达 。
为了进一步展现真实 , 《为歌而赞》这次把投票过程显性化 , 每个人的座位前都是显示投票结果的灯箱 , 亮与不亮一眼就能看见 。 而节目组最怕的就是有KOL在现场说 , “我投票了但它没有亮”或者“原来是亮的 , 我没动它就灭了” , 所以又投入了一大笔钱把系统从无线改成了有线 。
新歌|去比赛性、重社交性,《为歌而赞》破圈打歌对话主创
文章图片

也正因为这种自我和真实 , 又会让节目组反过来担心:歌手的接受度如何?
总导演肖馨至今记得第一期录制前的紧张感 , “那个紧张是我会反思这个节目的逻辑成不成立 , 像有一个弦一直绷着 , 我们不知道歌手的接受程度到什么样 , 也不知道KOL的表达真实成什么样 , 如果不真实就会失去意义 , 如果大家都在讲冠冕堂皇的话 , 歌手发现原来是这样 , 可能会觉得完成一个表演就好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