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伊斯托利亚】
1958年 , 作家李凖到河南农村体验生活 , 住在当地的妇女队长家中 。 这段经历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也启发他进行文学创作 。 两年之后 , 他在《人民文学》上刊登了《李双双小传》 。 1962年3月 , 导演鲁韧将之搬上银幕 。 个性鲜明、笑声爽朗、追求进步的农村妇女李双双逐渐成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 。
【妇女|伊斯托利亚:60年前的《李双双》为何依然动人?】今年是《李双双》上映60周年 。 重温这部作品 , 我们仍能被故事所具备的张力与主角的出色表演打动 。 就故事立意而言 , 《李双双》反映的问题也并未过时:在公共空间 , 农村妇女如何发挥半边天的作用?在家庭空间 , 她们如何彰显自身的价值 , 而不再只是丈夫口中的“屋里的”、“做饭的”?
今天的我们仍在讨论这些内容 , 而《李双双》则立足于当时的时代背景给出了答案 。
文章图片
影片一开始 , 李双双给丈夫孙喜望的留言 。
1
也许在那个时代 , 李双双并不知道“女性意识觉醒”、“妇女权利”等名词 , 但是她本身的行为正是对这些术语的践行 。 她积极参与村里的大小集会活动 , 保卫自己的权益 , 与落后守旧的观念做斗争 , 还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自己的丈夫和身边的环境 。 在那个年代 , 她无疑是一位既实现了个人价值 , 又贡献了集体的女性 。
故事一开始 , 李双双就给观众留下了泼辣能干的印象 。 面对村民“小偷小摸”拿公家东西的行为 , 她敢于不留情面、仗义直言 。 村里修渠缺劳力 , 她便主动领着一队妇女参与其中 。 出完工的双双回到家中 , 被丈夫孙喜旺指责“多事”、“误了做饭” , 双双也敢于据理力争 , 批判丈夫思想落后 。
村里越来越多妇女参与修渠 , 问题也来了 。 不少妇女都被家人嘲讽:“又不给工分 , 是白出牛力!”双双逐渐意识到:“现在这么缺劳力 , 妇女却都不去 , 这和咱们队工分记得马虎有关系 。 ”于是她灵机一动在村口贴出了自己的想法 , 建言献策 。 这些想法也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 在村民的推荐下 , 读过初中、能写会算的孙桂英和双双的丈夫孙喜旺当选为新任记工员 。
文章图片
李双双的建言献策
随着故事的展开 , 双双还因为丈夫计工分徇私与之产生了冲突 。 孙喜旺则一直觉得双双说话冲、管得太宽 。 两人的矛盾逐渐被激化 。 不过在经历了一系列波折之后 , 两人还是冰释前嫌 , 找到了更好的相处之道 。 双双帮助喜旺实现了进步 , 故事也迎来了愉快的结局 。
孙喜旺和李双双的家庭生活是融洽的 。 但是 , 孙喜旺也有难以免俗的大男子主义倾向 。 台词中 , 孙喜旺多次说到洗衣做饭、伺候男人是李双双应该做的 , 自己可以因为爱而“帮忙”分担 。 而在经历了几次“离家出走”之后 , 孙喜旺的思想也开始发生变化 , 慢慢放弃了对李双双“管家婆”式的界定 。 他开始将李双双当成自己的同志 , 也认同双双的理念 。 更加平等的家庭氛围也得以在他们之间形成 。
在电影里 , 李双双还是自由恋爱的维护者 。 当孙桂英的父母试图给女儿找个城里人相亲、包办婚姻的时候 , 也是李双双站了出来 , 促成了桂英与自己心上人的结合 , 帮她摆脱了“父母之命” 。 这在其他人看来似乎是多管闲事 , 觉得李双双的手伸得太长了 , 伸过了自家的锅碗瓢盆 , 伸到了别人家去 , 但是如果从更高的层次来看 , 这恰恰彰显了李双双所代表的女性们在思想上的先进性 。
- 萨迪|沈一鸣老师译著《春园》荣获伊朗第29届国际图书奖
- 伊坂幸|与伊坂幸太郎一起写小说
- 伊莎贝尔·埃姆里奇|粗糙的大笔触,画出水下的泳装美女,给人一种超写实的感觉
- 伊戈尔·欧尼|《永不停止的奔跑》获瑞典小飞侠奖
- 表征|致同妇女节职场特记 | 性别非优势,亦非障碍
- 伊斯兰堡孔子学院|伊斯兰堡孔子学院举办中国文化开放日活动
- 穿衣搭配|历史地位不保!威斯布鲁克和伊戈达拉,谁的职业生涯更加成功?
- 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弗朗索瓦-萨维埃·罗特与阿尔布莱希特·梅尔
- |重庆妇女在河边捡到国宝“金印”,至今国宝留有她的牙印
- 疫情|妇女节快乐!松柏叔叔致敬每一位了不起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