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训最惨重的考古发掘,考古人员看着丝织品化为灰烬,却束手无策

|教训最惨重的考古发掘,考古人员看着丝织品化为灰烬,却束手无策
本文图片

大家都知道 , 考古已经成为一门学问 , 比如中国最高学府之一的北京大学 , 就设有考古系 。 通俗来说 , 考古就是将古代文明遗存以科学的方式发掘 , 包括古墓、遗址等 。 考古在历史的研究中有着无比重要的意义 , 它是获得历史研究实物资料的最重要方式 。
然而 , 我们通过考古来研究历史 , 在获得大量珍贵资料的同时 , 所带来的教训是无比惨重的 , 1956年万历皇帝朱翊钧定陵的发掘 , 就为新中国的考古敲响了警钟 。 定陵发掘的教训使得在考古界形成一个定律 , “不可轻易发掘帝王陵 , 特别是技术落后的情况下 , 一旦发掘就是灾难 。 ”
|教训最惨重的考古发掘,考古人员看着丝织品化为灰烬,却束手无策
本文图片

1955年10月的一天 , 郭沫若、沈雁冰、邓拓等人向国家提交了《关于发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 。 郭沫若等人在这份报告中提出一个大胆设想:考古发掘明朱棣长陵 。 这份报告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响应 , “原则上同意” 。
很快一支专业的考古队成立了 , 经过研究 , 大家决定先派出一个小队去试掘长陵 , 结果试掘以失败而告终 。 长陵是发掘不了了 , 明十三陵中的另一座皇帝陵被考古人员锁定 , 它就是明万历皇帝明神宗朱翊钧的定陵 。
|教训最惨重的考古发掘,考古人员看着丝织品化为灰烬,却束手无策
本文图片

换句话来说 , 定陵是长陵的替代品 。 定陵早在万历皇帝在位时就已经修建 , 前后历时6年时间 , 耗银800万两 。 事实上 , 定陵发掘也是困难重重 , 考古人员花费了很长时间才找到地宫入口 。 当考古人员拆除金刚墙(后面就是地宫入口)时 , 担心有暗器 , 用了一只公鸡来探路 。
当年参与定陵发掘的民工回忆 , “大家拿绳子拴住鸡爪放进金刚墙内 , 几天之后 , 公鸡还能打鸣” , 定陵地宫就这样被打开 。 定陵地宫位于地下27米处 , 由前殿、中殿、后殿、左殿、右殿以及墓道券组成 , 总占地1195平方米 , 地宫先后出土了3000多件文物 , 其中不乏国宝级文物 。
|教训最惨重的考古发掘,考古人员看着丝织品化为灰烬,却束手无策
本文图片

前面提到 , 定陵发掘的教训是惨重的 , 首当其冲就是大量丝织品瞬间就氧化变脆 。 在定陵发掘之前 , 民间很少能看到明朝遗留的丝织品 , 而定陵出土的整匹丝织品 , 每卷上都有“腰封” , 上面写着尺寸、时间、产地、质地 , 极为珍贵 。
然而 , 由于保护技术落后 , 考古人员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眼前的丝织品“化为灰烬” 。 好不容易抢救的一批丝织品 , 也应当时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加入软化剂 , 涂抹在丝织物上 , 结果没过多久就全变黑、变硬、变脆 。
【|教训最惨重的考古发掘,考古人员看着丝织品化为灰烬,却束手无策】|教训最惨重的考古发掘,考古人员看着丝织品化为灰烬,却束手无策
本文图片

赵其昌是定陵考古发掘队队长 , 对于发掘时考古人员对丝织品束手无策也感到痛心 , “损坏没有发生在发掘之初 , 而发生在发掘之后 , 这是万万没有料到的 。 不无痛心 , 更不无遗憾 , 而遗憾再也无法弥补 。 ”正因此 , 定陵发掘后大家形成一个铁律:“定陵发掘之后我们得出一个结论 , 就是帝王陵不能随便挖 。 从这之后就定下了规矩 , 坚决不动帝王陵 。 ”
参考资料:《解密定陵发掘》、《明朝十三陵》、《风雪定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