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永新:小说的最高任务是呈现人的精神世界( 八 )


就《收获》来说 , 我们希望刊物更加开放 , 更加open , 能够容纳所有类型、所有风格、所有主义的文学作品 , 只要它在它这个门类里是属于比较拔尖的 , 那我们就可以去包容 。 十几年前我们想宣传语 , 一开始想不出来 , 想这个想那个 , 那些老编辑和老主编都不满意 , 后来我说“《收获》愿意是大海” , 大家马上觉得好 , 海纳百川嘛 , 能够吸纳各种风格的作品 。
当然 , 文学刊物对作品肯定有一些要求 , 关于语言 , 关于内涵 , 但这些要求本身都不是缺点 。 我觉得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文学刊物的作品都比较像 , 换句话说 , 刊物没有自己真正的个性与特点 。 我觉得文学刊物应该是包容的 , 但是也要有自己的偏好和个性 , 这样整体的文学气象也好 , 比较丰富 , 比较斑斓 。 比如有的刊物就关注现实主义 , 那也好 , 也是办刊的个性 , 但现实主义本身是一个包容和开放的体系 , 不必总要求“复制生活” 。
澎湃新闻:怎么变成一个包容又开放的人呢?在一个行当做得越久 , 越容易形成自己的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 , 但你好像特别强调包容和开放 , 像《收获》推出APP , 举办无界写作大赛 , 也都是和自己固有的东西进行“碰撞” 。
程永新:这个跟我的艺术观或者生活观有关系 , 我觉得往前走 , 一定会不断地有新的东西涌现 。 写作队伍也是 , 得不断地有新人加入 , 才有活力 , 才有生气 , 艺术不就是要不停地创新吗?如果你固守在某个观念里 , 世界就会很局限 , 很偏狭 , 很偏执 。 我们看看历史上古典艺术的发展 , 包括古典音乐、古典绘画 , 都是在一种开放的趋势下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区别于前作的好作品 , 这个很重要 。
|程永新:小说的最高任务是呈现人的精神世界
本文图片

《收获》创刊45周年系列活动之一 , 与大学生交流 。
左起:程永新、苏童、张炜、马原、格非、莫言
青年写作者的普遍问题:有没有持续的创造力?
澎湃新闻:你怎么看我们文学界的新人?现在出来了很多青年作家 , 二三十岁这样 , 你也是从这个年龄阶段过来的 , 而且你们那时候正是文学热火朝天的时候 。 作为过来人 , 你怎么看待今天的青年作家?
程永新:现在的青年作家人很多 , 也有活力 。 他们最大的“问题”不是年轻 , 你看巴金写“家春秋”的时候也就二十多岁 。 “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们有没有一种持续的创造力?这是我们现在的青年写作者普遍存在的问题 。 往往因为一两篇写得特别好 , 出来了 , 但如果没有持续的“后劲” , 还是站不住的 。 我们看一个青年作家 , 既要看他的爆发力 , 又要看他的后劲和耐力 。
我想到了一个青年作家 , 孙频 。 我和王继军老师说 , 如果你觉得她有力量或者说有持续写作的能量 , 你就让她过一次 , 哪怕这篇作品还有一些缺陷 , 但是让她过一次会刺激她 。 结果真的 , 孙频过了一次以后越写越好 , 她的自信也起来了 。 当然 , 这里面还是要有眼光 , 你得看到写作者的力量或能量 , 这个需要经验 。
澎湃新闻:是啊 , 这个眼光特别重要 。 外面人可能觉得文学编辑就是看稿子 , 但我觉得最大的“难”在于怎么判断一个人 , 尤其是一个新人到底有没有力量 , 有没有能量 。 你会怎么判断?
程永新:这确实是一种综合的能力 , 不仅要求你有审美 , 还要对写作者的文字和文学追求都比较了解 , 然后还要有相对精准的判断 。 这个判断 , 有一部分是可以通过工作积累慢慢达到的 , 也有一些年轻编辑通过时间培养了这种审美或者说精准判断的能力 。 但确实也有一些人 , 不管怎么努力 , 从年轻到中年再到老年 , 这个能力依然不够 , 说到底也还是有天赋的影响 。 我们这么讲是不是有点唯心或者神秘?但它真的是存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