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新生活+旧时光,青春怀旧剧的新语法( 二 )


青春怀旧剧的日常现实主义基因:散文式表达 , 群像式书写
青春怀旧剧的另一重创作难点在于 , 这一类型具有日常现实主义的基因 , 在处理戏剧冲突时 , 需采用散文式戏剧结构 , 规避肤浅、过于巧合的外部冲突 , 而是在种种人物细节之间寻觅稍纵即逝的日常性戏剧冲突 。
《请回答1988》的可借鉴之处在于:无论戏份多少 , 每一角色均有细心勾勒的人物画像 , 并以丰富、细腻的细节构成复调式的人物群像 。 不仅女主人公德善的父母和兄弟姊妹 , 包括她的小伙伴们及其各自的家庭 , 均因有完整且各具特色的成长线而生动鲜活 。 至于主人公的爱情故事 , 并未刻意以高光聚焦 , 仅将其作为少年至青年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 , 无论酸涩还是甜蜜 , 均构成青春记忆的一部分 。
相较而言 , 2021年出品的《乔家的儿女》 , 虽也有着《请回答1988》类似的“生活流”及特定地域场景 , 也重点讲述年轻一代人的成长 , 但过于突出原生家庭的严重缺陷:童年丧母;和嗜赌成性的“污糟爹”朝夕相处;三丽小小年纪遭遇成人猥亵……当故事往“狗血”发展 , 极端的物质匮乏扭曲亲情人伦 , “青春成长”转变为“惨中求生” , 更无暇顾及更高精神层面的追求 , 也意味着和普通观众的经历渐行渐远 。 观众的体会只剩下“血压上升” , 而不是“热血沸腾” , 这样的青春也就失去怀旧的意义 , 作为家庭伦理剧来看倒无妨 。
一旦摈弃过于狗血的恋爱情节 , 摆脱偶像剧“恋爱脑”及“美强惨”的主人公设定 , 青春怀旧剧就有可能在历史与现实的场域寻找更接地气、更有生命张力的戏剧冲突 。 《风犬少年的天空》涉及现实生活中下层百姓的生活艰辛和挣扎 , 但该剧收获观众好评后 , 主创者并未耐下性子 , 深耕这一剧作最具价值的日常现实主义基因 , 而是迫不及待转战大银幕——续作电影《燃野少年的天空》走向夸张癫狂的青春歌舞片路线 , 观众的失望溢于言表 。
《光阴》对《风犬少年的天空》有所继承 , 同时摒弃《风犬》一剧中的青春悲凉底色 , 呈现出更为积极、乐观的一面 。 将青春成长与改革开放转型期国企奋斗求生存的创业故事揉捏在一处 , 或许让人看到《大江大河》或《山海情》的影子 , 但其落脚点仍在“青春成长”这一主题 , 且结合两代人的冲突与合作 , 仍不失鲜明的类型特色 。 这将提醒其他同类型题材创作者:怀旧的年代不见得只是甜蜜青春的边角点缀 , 如能将老少两代人的情谊、观念传承作为戏核 , 将青春热血、锐意进取同坚守故乡、保住历史基业这一进一退两股力量搓成一根绳索 , 青春怀旧题材有望成就一个“不忘初心 , 方得始终”的中国当代故事 。 年轻演员需在这样的作品中打磨掉原有不切实际的偶像光晕 , 在鲜有误会、巧合、狗血虐恋的情境中踏踏实实演绎平淡日常生活 , 在纯真校园之外的“社会大学”中摸爬滚打 , 并给予同龄年轻观众以正面、积极的价值引导 。
青春怀旧剧的影像误区:以失真滤镜表达诗意
影视界有项约定俗成的认识:电影重视氛围塑造 , 而电视剧重视对白设计 。 而近年来 , 这种成规似不再准确 。 影像语言的诗意呈现不分屏幕大小 , 言情、抒志的氛围感营造在原本对白偏密集的电视剧艺术中日渐占据更重要的篇幅 。 国产电视剧行业对电影感氛围塑造的企图心 , 已成一股潜在的美学目标 , 也深刻影响着青春怀旧剧的影调设计 , 但偶有过犹不及之处 。
《乔家的儿女》精准还原了南京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社会风貌和日常器皿 , 老一辈观众对此赞不绝口 , 但也还有观众挑剔该剧的场景“搭建感”过强 。 《光阴》为了维系观众对青春剧的常规类型认知 , 则有心或无意中用力过猛地营造青春和怀旧气息兼具的光影氛围 , 被观众一再吐槽“滤镜失真” 。 青春怀旧剧对影像的诗意追求远超其他剧情片 , 因此 , 对光影、布景、道具的设计和选用 , 可谓“增一分太肥 , 减一分太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