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新生活+旧时光,青春怀旧剧的新语法

青春怀旧剧 , 是近年来国内荧屏上出现的一种新类型 。 受海外剧《请回答1988》热播的启发 , 创作者们陆续推出《我们的青春期》《我的青春遇见你》《风犬少年的天空》《棋魂》《光阴里的故事》等一系列剧作 , 以一种回望的姿态 , 依托有据可考的历史年代和有迹可循的地域空间 , 打造“历史照进现实”的青春记忆故事 , 将青春与怀旧共冶一炉 。
我们可以把青春怀旧剧视为由青春偶像剧分支出来的亚类型 。 而相比近年来日益甜宠化的偶像剧 , 青春怀旧剧更具柔性的文化力量 , 同时能在叙事中嫁接现实主义精神、体现历史风貌 , 构建观众的集体记忆 , 激励年轻人追求青春激荡的奋斗热情 , 构成国产电视剧行业的基本底色和多样性特征 , 尤其那些匠心独具的作品 , 其优长与不足 , 都能为行业发展提供富有参考价值的经验 , 让更多“小剧”原创者收获更多的经验 , 拥有更强的信心 , 利用好并不充裕的资金和其他资源 , 化“匠心”为“小而美”的探索 。
青春怀旧剧的积极面向:锐意进取与守护传统并行不悖
青春怀旧剧极为考验创作者 。 “青春”和“怀旧” , 是一组看似矛盾的名词 。 “青春”意味着自由、理想与新生活 , 而“怀旧”则往往代表对过往的追念守护 , 大部分同类型剧作以前者为主 , 后者为辅——新生活充满变动 , 才会回想旧时光的美好 , 而即便回忆再美 , 也不可能回到旧时光——这是一般青春怀旧剧的常规叙事路径 。
包含《请回答1988》在内的“请回答”系列中 , 每部剧集都涉及一个特定的年份和地点 , 无论1994年的新村合宿所、1990年代末的釜山或1988年的首尔市道峰区双门洞 , 都可看作青春记忆深处的一处秘密基地 , 这处基地的破败和消逝则意味青春记忆的消散 。
或是受到该系列的影响 , 曾导演《将爱情进行到底》的张一白在时隔22年后执导《风犬少年的天空》 , 也将曾经擅长演绎的青春校园换成重庆的街巷 , 并营造出浓重的怀旧氛围 , 而剧中那群高三的孩子 , 最终也只能以挥手告别作为结局 , 离开自己熟悉的母校和故土 。
而不久前收官的《光阴里的故事》(简称《光阴》) , 围绕上世纪90年代青岛国营自行车厂厂区年轻人的情感生活和事业奋斗展开 , 在延续这一类型脉络的同时 , 做出了更新类型语法的尝试 , 值得作为典型案例来进行分析 。 《光阴》用细腻的情节和有说服力的人物来证明:“怀旧”未必是对现实的逃避 , 而“青春”也可以通过锐意进取来守护传统 。 该剧实打实讲述了一个关于国企转型时期守成及创业的故事 , 其实是一个关于如何把新生活和旧时光同时安放的故事 。
男主人公毕来福在全剧中是最坚定的理想主义者 , 在人生重要关头做出很多常人无法理解的抉择:为早日成为家庭的顶梁柱放弃高考;为支撑即将倒闭的工厂 , 放弃了初恋女友和名企高管的诚意邀约……在观剧过程中 , 笔者一度怀疑 , 男主人公的英雄光环是否过于明显?直到来福在师傅下岗后背负企业重任 , 却遭遇众叛亲离 。 他变得隐忍沉默 , 忍不住抱怨了一句:长大了怎么这么烦啊!这句台词如果搁在其他青春剧中 , 可以成为贯穿始终的“少年不知愁滋味” , 但是在《光阴》中 , 是极富现实意义的“愁滋味” , 从毕来福到毕主任、毕厂长 , 男主人公一脚深一脚浅地长大成人:无法理顺的人情世故 , 无从辩解的误会纷争 , 以及无法卸下的责任重担……这恐怕才是成人世界的真实样貌 。 毕来福这一角色因其成长轨迹清晰 , 从而具有可信度 。 他有其正直无私的时刻 , 也有狡黠、曲意迎合世俗规则的一面;他既是理想主义者 , 也深谙现实生存智慧;他锐意革新进取、学习新事物 , 但对事业守成 , 继承传统 , 又比谁都固执 。 来福坚持认为:守住飞翔自行车厂就是守护住美好的青春记忆 , 而这种“向前看”并不意味着抱残守缺 , 而是追求“病树前头万木春”的人生境界 , 这也为青春怀旧剧的立意找到一种较为新颖的解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