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慧|庆山-安妮宝贝:过尽千帆,一意孤行( 三 )


灵魂的新生 , 始于《莲花》 。 她在书里写“我的前半生已经过完 , 后半生还没有开始 , 我被停滞了 。 ”而这本书 , “有关寓意 , 有关心灵的历史 , 有关人所走上的路途 。 ”小说的三个主人公都是为了追求灵魂的净度 , 而把自己的生活放逐到边缘的人 。 最后的结局——庆昭和善生徒步到达墨脱之后才知道她们共同寻找的内河已经死去 , 却没有导向安妮宝贝小说里从前一贯的“无能为力” 。 经历过生死迷局的女作家 , 不再认为生命只是一场烟花 , 已经能够平静地接受生命的真相 。 莲花 , 确如新生 , 映衬着这个作家在一意孤行的路上将要拐弯 , 走向更深深处 。
心思细腻的读者会发现从《莲花》往后 , 安妮宝贝的写作调性愈发冲淡 , 散文清简 , 小说用词有古典韵味 。 另一方面 , 情节基本雷同 , 故事内核都很相似 , 无非几个男女在世间的物欲情海浮沉后试图抵达灵魂层面的了悟 。 作家的转向路径已然分明——她放弃了诡谲丰盛的文学海洋 , 从此选择在灵性探索的无底隧道中独行 。
写作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贯穿着从安妮宝贝到庆山的整个创作过程 。 几乎在每一本书中 , 她都会有对写作的大量感悟之语 。 最初她视写作为疗愈手段 , 用以治疗某种原生的情绪创伤;渐渐地 , 她意识到写作“代表着一种内向自省 , 代表对表象的超越”;直至《春宴》 , 她借助小说人物回应读者对其故事单调的批评:“当你随着阅历和知识积累 , 了解人性结构 , 就会逐渐明白 , 所有故事大同小异 , 不过时地和因缘的细节略有出入 。 日常之下 , 并无新事 。 人无须强烈的好奇心 。 在各人身上碾压过的规则和秩序 , 最终均来自同一种力量 。 ”发展到新书《一切境》里 , 她对于写作观念的直抒胸臆甚至让人生疑:“大部分文艺创作 , 文学的表达 , 是提出疑问而无解答 。 试图去解答 , 才是一种真正负责任的究竟的写作 。 ”由此看来 , 她对写作意义的理解 , 已不是文学可以单单负载的了 。
2013年出版的散文集《眠空》 , 被庆山视为新的散文阶段的开启 , “进入一个更注重探索哲思和记录当下的阶段 。 结构上倾向于散漫 , 但也因此留出较为充足的灵性捕捉与意识思考的空间 。 ”2016年的散文集《月童度河》继续深入 , 直到2021年末推出的随笔集《一切境》 , 可能是庆山片段式随笔写作的一个高峰 。 “偶然三言两语的记录 , 当下灵光一现的直觉” , 散落点点碎片 , 读来随性而至 , 主题倒是从她发生写作转向后一以贯之的内容:用来源驳杂的禅修感悟穿插和渗透进一切日常风物与人事变迁的感受之中 , 由此袒露她探索内在心性、传递修行能量的写作初衷 。
《一切境》的目录风格清简 , 一如封面上的白色雪山 , 可知这又是一本讲述个体修行的吉光片羽之书 。 对这本书的困惑在全部读完后慢慢袭来 , 好似一记闷棍 , 钝痛缓缓才到 , 越发不是滋味 。 不对劲的感觉首先源于驳杂 。 《一切境》里 , 庆山探讨个体修为的感悟文字 , 引用、转述并二次加工了大量来源驳杂的性灵方面的著述 。 来源大致有藏传佛教、日本禅宗、印度教、伊斯兰苏菲派、基督教、萨满教、南怀瑾、印第安巫术等等 , 庆山把这些她日常学习到的灵性方面的内容 , 用碎片化的方式 , 传递着“极为真实而深刻的记忆、情绪、感情和观念” 。 诚然 , 如作者自述 , 书中言论与观点 , “是个人的性情杂谈” , 庆山的散文写作行至于此 , 已经构建了某种私人性很强的话语空间 。但作为一本严肃的出版物 , 如果真如作者希望的那样 , “如能以写作为工具 , 为道途 , 先帮助自己一程 , 再以领悟帮助他人一程 。 这是一种服务 。 ”那么 , 出版物呈现的状态 , 最低限度应该是某个阶段的固态 。 思想的道路是开放的 , 但思考的流动状态就像打草稿的过程 , 如果把草稿纸都一股脑儿倒给读者 , 恐怕让人消化不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