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他劣迹斑斑,为何却独在中国大受欢迎?佐罗曾有7000万中国观众( 二 )


电影|他劣迹斑斑,为何却独在中国大受欢迎?佐罗曾有7000万中国观众
文章图片

阿兰德龙成为演员既是偶然似乎又是必然 。 他年轻时形象俊美桀骜不驯 , 当兵时他在一堆士兵中鹤立鸡群 。 被军队开除后 , 他既无一技之长也不曾受过像样的教育 , 只能做些小工 , 像市场上的搬运工和高尔夫球场的服务人员 。 既没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更没有稳定的收入 , 但是他的那张绝美的脸庞所到之处都是目光 。 可以说除了拥有上天赏的俊美外形和天生带来的野心胆量 , 他除此之外一无所长 。 但是能帅到阿兰德龙这个程度 , 也是上天的一种恩赐 。 他年轻时帅得美艳逼人 , 中年时帅得成熟潇洒 , 老年时仍然风度翩翩优雅得体 。 也因为太帅了被视为“花瓶” , 需要时间久一些才获得演技上的认可 。 六十年代 , 他接连出演的三部警匪片《神机妙算》《江湖龙虎》《红圈》在法国大获成功 , 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男演员 。 在1964年演过《黑郁金香》后 , 冷峻硬朗的形象一直成为阿兰德龙角色上的桎梏 , 直到十年后的《佐罗》才让观众认识到他的表演还有诙谐幽默的一面 。 在阿兰·德龙凭借《我们的故事》获得法国凯撒奖影帝时 , 已年近半百 。 《怒海沉尸》《只有太阳可以作证》《豹》《克莱恩先生》《佐罗》这些都成为写着“阿兰·德龙”标签的经典 。
1995年他获得了第4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奖。 2012年获得了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的终身成就奖。 2019年戛纳电影节 , 决定给阿兰·德龙颁发金棕榈的终身成就奖时 , 网上出现了一份有1.8万个签名的请愿书 , 呼吁取消为他颁奖 。 请愿者们注解他劣迹斑斑的人生 , 不配得金棕榈 。 对此戛纳电影节表示:我们是对电影职业生涯的致敬 , 我们奖励的是演员阿兰·德龙 。
2007年阿兰德龙72岁 , 做客日本木村拓哉为首主持的一档料理兼访谈节目 , 他被问到遇到挫折时如何调整心态 , 阿兰德龙说自己能有今天的功成名就已经感觉非常幸运 。 所谓的逆境根本不值一提 , 不会放在心上 。 那话应是阿兰德龙的肺腑之言 。 他小混混出身 , 混过红灯区 , 也混过黑帮 , 甚至因为被牵入一场谋杀案而险些入狱 , 分分钟有可能误入歧途 , 如今成为全球最知名的男星之一已经是万幸之事 。
电影|他劣迹斑斑,为何却独在中国大受欢迎?佐罗曾有7000万中国观众
文章图片

年轻时阿兰·德龙活得过于任性 , 为所欲为风流成性 , 晚年他对于他曾伤害过的女性多有欠意 , 比如“茜茜公主”的扮演者罗密·施耐德 。 他曾经依靠“茜茜公主”这个未婚妻 , 在演艺圈站稳了脚跟;可等他见过繁华以后 , 却扭头带着情人私奔 。 这对罗密·施耐德的伤害很大 , 郁郁寡欢 , 43岁就撒手人寰 。 阿兰·德龙晚年心有愧疚 , 一生都生活在思念当中 , 才会感叹 , 我什么都有 , 就是没有幸福 。 2008年 , 法国的凯撒奖给罗密·施耐德颁发了一个荣誉奖 , 颁奖嘉宾正是阿兰德龙 。 73岁的阿兰·德龙在台上深情哽咽道:为什么我今天回来?为什么?因为今年的你将是70岁 , 我非常想你;因为曾经的我和你……那一刻这个年迈的帅老头 , 表现出一个浪子最真实的温情 。 一半是天使 , 一半是魔鬼 , 应该是形容阿兰·德龙的最佳注解 。 关于阿兰·德龙的情感世界我们做过专集 ,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看看 。
他年轻时不仅放荡不羁 , 伤害了许多女人 , 而且他也不想有家庭的羁绊 , 所以他和几个子女的关系也不太好 , 在很多年里他和几个子女之间的争吵 , 也成为媒体最为乐意看到的八卦 。 2013年他的小儿子19岁的法比安 , 接受意大利《名利场》采访时 , 曾指控阿兰·德龙殴打过自己的母亲 。 随后阿兰·德龙出面澄清儿子是为了金钱利益撒谎 。 总之他的家庭关系一团糟 , 老了老了 , 阿兰·德龙反而非常依恋子女 , 非常渴望亲情 , 极力想修复他与孩子们的关系 , 却又非常担心自己成为子女的负担 。 阿兰·德龙说我知道我不是一个好爸爸 , 希望你们原谅我 。 暮年时他与子女们和解了 。 当他决定安乐死后 , 他对长子安东尼说了他人生的最后愿望:我希望我人生最后一次旅行 , 你可以陪伴在我身边 。 安东尼说:爸爸我会一直陪在你的身边 。 除了安乐死之外 , 阿兰·德龙也向他的女儿阿努奇卡·德龙表达了另外一个心愿:如果我的生命最后需要某些电源装置才能得以延续 , 请你帮我拔掉电源 , 我想有尊严地离开 。 这对同父异母的兄妹 , 一人一项任务 。 如果是安乐死由长子安东尼陪伴 。 如果还没有等到安乐死就出现意外昏迷 , 他不要痛苦地依靠仪器为生 , 由女儿来拔掉电源 。 暮年的阿兰·德龙一直居住在瑞士山区的别墅中 , 别墅的大草坪上埋着他心爱的狗 , 他也曾表示自己以后也要葬在那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