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谈丨节气、歌谣和民俗里的“四季江南”( 二 )


演员演唱时 , 用越剧的咬字行腔的戏曲发声方法 , 以前鼻音、平舌音为主 , 突出字头的咬字特色 , 发声靠前 , 唱腔连贯 , 音色甜糯脆亮 , 歌词朗朗上口 , 充分运用了越剧演唱的技术特点 , 极富浓郁的传统特色 。
创作完成的第二天 , 周大风到了东溪小学请学生学唱《采茶舞曲》 。 没想到 , 一节课下来 , 深受小朋友们喜爱 , 还边唱边模仿采茶的动作手舞足蹈地跳起来 。 在经过反复修改、重新加工和录音后 , 《采茶舞曲》迅速在全国流行 , 风靡城乡 , 成为知名度最高、最为观众喜爱的江南民歌之一 , 频频亮相重大晚会和外事活动 ,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亚太地区风格的优秀教材” 。 2016年9月4日晚 , 杭州G20峰会《最忆是杭州》西湖实景演出 , 湖光山色间 , 优美茶歌旋律 , 三百名采茶女在湖面轻盈律动 , 演绎着中国神韵与世界文化的交融对话 。
二十四节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谈丨节气、歌谣和民俗里的“四季江南”
本文图片

【夏之韵】
芳香四溢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 好一朵茉莉花 , 满园花开 , 香也香不过它……”当听到这首江苏民歌《茉莉花》时 , 犹如浮现一幅清香四溢的“江南茉莉图”:柔嫩的枝条 , 雪白的花瓣 , 金色的花蕾 。 一阵夏日的熏风袭来 , 如一位妙龄少女在风中翩翩起舞 , 风姿绰约 , 亭亭玉立 , 散发着甜美清香 , 弥漫整个庭院 。
茉莉花是独具特色的东方传统芳香植物 , 为我国十大香花之一 。 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 , 古人就有了引种茉莉花的记载 , 广泛应用于茶饮、药用、美容和观赏 。 茉莉花素洁高雅 , 清香脱俗 , 留下了诸多诗词佳作 , 如“花开盛夏偏嫌热,一雨生凉耐久看”“他年我若修花史 , 列作人间第一香”“荔枝乡里玲珑雪 , 来助长安一夏凉”等 , 抒发古人对茉莉花的喜爱和赞美 。
《茉莉花》则是江南小调的典型之作 。 作为中国民歌中的独特一支 , 江南小调融入时调、俚曲 , 风格质朴自然 , 意蕴含蓄灵动 , 传唱通俗亲切 , 如《孟姜女调》《叠断桥调》《杨柳青调》《绣荷包调》等 , 经劳动人民口头创作、流传和加工 , 衍变出了诸多风格各异的曲调版本 , 反映劳动人民的纯洁真挚的思想情感和朴素生活愿望 。 1942年冬天 , 14岁的文艺战士何仿随新四军淮南大众剧团 , 来到南京六合金牛山脚下演出 , 慕名拜访了当地一位弹唱艺人 。 随后 , 弹唱艺人为其表演了明清俗曲《鲜花调》 。 何仿一下子就被《鲜花调》的旋律迷住了 , 当场请艺人教唱 , 并一句句记下了歌谱 。 10多年后 , 总政选调前线歌舞团进京演出 , 已成为军旅音乐家的何仿想起了这首记忆深刻的《鲜花调》 , 着手进行专业化艺术性改编 。
一方面 , 何仿将三段歌词中描述的茉莉花、金银花、玫瑰花三种花 , 统一改写为茉莉花 , 一唱三叹 , 使音乐形象更加鲜明 。 将“满园花草”改为“满园花开” , “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改为“又怕看花的人儿骂” , 使歌曲艺术形象更加生动 。 而在音乐方面 , 《茉莉花》曲调柔和优美 , 亲切婉转 , 极具江南小调韵味 , 呈现了曲美、词美、意象美、情感美 , 雅俗共赏 , 百听不厌 。 歌曲结构为典型的五声徵调式 , “起、承、转、合”布局规整 , 旋律线条婉转 , 较多运用了切分节奏和十六分音符 , 节奏轻快紧凑 , 旋律流畅又富于变化 。 开头一句的两个短句旋律起始于“角” , 落于“徵” , 搭配对称 , 唱词重叠 , 感情充沛 。 第二句采用“鱼咬尾”传统创作手法 , 自然承接第一句 , 并引出新的乐思 , 围绕so音通过级进、跳进运行 。 第三乐句平稳承接第二乐句 , 逐渐展现“转”的意味 , 从旋律的角度进行分析 , 可以分为六个小节 , 并在重复旋律中落于“徵”上 。 结束句旋律辅以九度跳进高八度演唱 , 加上悠扬婉转的拖腔 , 给人一种意犹未尽、余音绕梁之感 , 表现出江南女子恋花惜花的含蓄细腻的情感 , 质朴纯洁的美好心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