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雪芬|袁雪芬: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唱戏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采访人员 马黎 通讯员 郭楠
“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唱戏” , 这句话是越剧一代宗师、人民艺术家袁雪芬的对自己的要求 , 也是她留给越剧后辈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 。
2011年2月19日 , 越剧艺术大师袁雪芬辞世 , 享年89岁 。 今天 , 2022年3月26日 , 是她的百年诞辰 。
袁雪芬|袁雪芬: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唱戏
本文图片

1922年3月26日 , 袁雪芬出生在浙江嵊县一户贫苦的农民家庭 , 祖上世代种田 , 至袁雪芬父亲袁茂松一代 , 做起了人民教师 。
11岁那年 , 袁雪芬进入了四季春科班 , 开始了学习的生涯 。 八年的科班生活 , 她一边学戏 , 一边在杭州、绍兴等地演出 。 1938年来到上海 , 与“闪电小生”马樟花合演《梁祝哀史》 , 被誉为越剧“新后” 。 然而马樟花于1942年不幸去世 , 袁雪芬痛失搭档 , 一度回乡 。
袁雪芬|袁雪芬: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唱戏
本文图片

袁雪芬和马樟花
当年的上海 , 台上演的是胡编乱造的幕表戏 , 台下与后台一片乌烟瘴气 , 捧角风盛行 , 堂会宴请是班主的生财之道 。 袁雪芬为了保持应有的身心清净 , 谢绝应酬 , 开始长年吃素 , 并从此变成缄默不言、独善其身的人 。
促使她萌发改革之心的 , 是当时看了话剧《文天祥》 , 剧中文天祥就义时吟诵“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时候 , 台下一片掌声 。 台上与台下如此的共鸣令袁雪芬无比震动 , 她暗下决心:要唱《文天祥》那样的正气歌 , 做人要做像文天祥那样有气节的人 。
袁雪芬想用话剧编、导、美、演一整套来改造越剧 。 她凭借自己的努力 , 摒除一切阻碍 , 1942年10月28日 , 袁雪芬在大来剧场重新登台 , 演出《古庙冤魂》 , 开始了对越剧的改革 。
袁雪芬|袁雪芬: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唱戏
本文图片

袁雪芬的改革之路 , 不止于此 。
【袁雪芬|袁雪芬: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唱戏】越剧擅长古代题材、爱情题材 , 尤其是才子佳人的戏最拿手 , 观众也喜欢 。 袁雪芬认为这是越剧的优势 , 同时也是越剧的劣势 , 它局限了创作题材和演员的表演空间 , 不利于剧种长远的发展 。
1946年3月 , 袁雪芬读了鲁迅小说《祝福》 , 出于对祥林嫂的极大同情心 , 出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 也出于突破越剧题材的渴望 , 她下决心将小说《祝福》改编为越剧《祥林嫂》 。 袁雪芬认为 , 越剧的传统剧目中也有不少表现女子受苦的戏 , 相信观众对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一定会予以同情 。 更重要的是 , 反映现实生活同样是越剧的责任 , “演祥林嫂 , 是为了让现实生活中的妇女不再重演祥林嫂的命运 。 ”
在收获了观众的掌声与诸多好评之后 , 袁雪芬并不满足 , 她认为祥林嫂这个角色 , 值得自己“花毕生精力去塑造” 。 果然 , 在此后的四十年里 , 她对《祥林嫂》做了4次大幅度的修改加工 , 使其既成为越剧改革的里程碑式剧目 , 又成为了越剧的经典保留剧目 。
1950年4月12日 , 新中国第一个国家剧团——华东越剧实验剧团成立 。 袁雪芬和黄沙被任命为团的正副团长 。 次年华东戏曲研究院成立后 , 她担任副院长 。 期间 , 她和范瑞娟一同拍摄了新中国第一部大型彩色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 。
同期 , 袁雪芬又把越剧经典《西厢记》搬上了舞台 。
拿到《西厢记》剧本时 , 袁雪芬觉得崔莺莺这个人物表里不一 , 十分抗拒 。 后来 , 伊兵对她说:“莺莺演好了 , 是为国家作了很大的贡献 。 ”经过伊兵的启发 , 袁雪芬又精读了原著 , 冷静地分析了崔莺莺所处的时代背景 , 体会到她处理问题时的表里不一、口是心非是因为特定环境造成的 , 而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两面派 , 才从心理上接受了这个“崔莺莺” , 《西厢记》也就此成为越剧四大经典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