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在厨房写作,80岁后连续出版3本书,她的故事令人动容( 二 )


《秋园》和《浮木》受到读者喜爱 , 且销量喜人 , 这是杨本芬没有想到的事 。 “《秋园》这么受欢迎 , 被给予这么高的评价 , 大家为这本书动容 , 我非常感动 。 我没想到这么多年轻人喜欢我这个老太太写的书 , 他们想听上一辈、上上一辈的故事 , 这令人惊讶 。 ”
我出了书 , 证明我对社会是有用的
杨本芬和普通的老人似乎没什么不同 , 但她喜爱阅读与写作 , 因为在居住的小区里 , 其他老人不会与她谈论文学 , 她常常觉得自己不太合群 。
杨本芬小时候便喜欢写作文 , 但条件不允许 。 后面 , 她为生计奔波半生 , 仍没能抽出时间写作 。 母亲去世后 , 她悲痛不已 , 便一边带孙女 , 一边利用做饭间隙在厨房写作 , 写了厚厚一叠纸 。 她怕自己如果再不写 , 就没人知道母亲的故事 。 这一写就是许多年 。 “我出了书 , 证明我对社会是有用的 , 是有价值的人 , 这对我来说就很欣慰了 。 ”
写作|在厨房写作,80岁后连续出版3本书,她的故事令人动容
本文图片

图源:《24小时·遇见你》
写作是杨本芬怀念家人的一种方式 。 她脑中有画面 , 写起来并不困难 。 她也并不需要专门写作的地方 , 只要想写 , 不管是坐着还是站着 , 不管在哪里 , 她都能写 。 如今 , 她改用平板电脑写作 , 更为方便 。
但写作也是痛苦的 , 杨本芬经常写着写着就会泪流不止 。 “哥哥过世两年多 , 想到就心如刀绞 。 但是还是想写 , 爱写 , 写一次我就跟哥哥 , 还有母亲交流了一次 , 也把他们还原了 。 写的时候 , 会感觉他们没有离开 , 还在和我说话 。 ”
写作和出书给杨本芬打开了一扇窗 , 她与好些采访她的采访人员成了朋友 。 她和他们谈文学 , 也拉家常 。 写作也让杨本芬感觉真正意义上为自己活了一次:“一辈子非常辛苦 , 都是为别人活着 。 如今写了文章 , 出了书 , 而且在有生之年看到了 , 算是为自己活了一次 。 ”
生活再苦再累 , 杨本芬也没有放弃看书 。 这是她从小养成的习惯 , 喜欢阅读 , 享受阅读 , “哭啊笑啊都在其中” 。 杨本芬很崇拜作家 , 对于好的作品 , 她大加赞赏 , 但喜欢的作家出版了不好的作品 , 她会很生气 , 会毫不留情地指出来 。
杨本芬爱看书的习惯 , 也“传”给了儿女们 。 二女儿章红小时候 , 便喜欢整天看书 , 吃饭时也不把书放下 。 考入南京大学化学系后 , 章红在没有和家人商量的情况下 , 转到了中文系 , 后来成为一名文学编辑 , 同时也是写作者 。 杨本芬家三个孩子均考上了大学 , 在20世纪80年代的小县城 , 这还是颇为罕见的 。 “那个时候太苦了 , 他们知道只有读书才有出路 。 而且大概也是潜移默化 , 他们喜欢读书喜欢得不得了 , 根本不让我操心 。 ”
写作|在厨房写作,80岁后连续出版3本书,她的故事令人动容
本文图片

图源:《24小时·遇见你》
杨本芬受了很多苦 , 也遭遇了很多挫折 , 但她内心却一直柔软 , 始终保持善良 。 她体谅他人 , 怕伤害他人 , 从来不对人恶语相向 , 也从不打骂孩子 。 看到过得不好的人 , 杨本芬会很难过 。 碰到有人乞讨 , 她会带人回家吃饭 , 鼓励他们好好生活 。
一代人的情感故事
杨本芬的第三本书《我本芬芳》已出版上市 。 在这本书里 , 杨本芬写了一个女人的情感历程 。
《我本芬芳》中 , 惠才逃难到江西共大分校读大专 , 却在毕业前不久被下放到乡村 。 无处可去的她和丈夫结了婚 , 想找机会再上学 。 然而怀孕后 , 她的计划落了空 。 更让她受打击的是 , 丈夫对待外人热情周到 , 对她却很冷漠和挑剔 , 浇灭了她的满腔爱意和对婚姻的美好想象 。 她一度心灰意冷 , 想用死来逃离这段婚姻 , 但看到在床上睡得正香的孩子 , 她心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