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最近 , “林黛玉发疯文学”意外上了热搜 , 一句“横竖就拿那么一点工资 , 还要24小时使唤人了” , 成了很多年轻人吐槽工作压力大的新梗 。 有人觉得“林黛玉发疯文学”太好用 , 给快节奏的生活带来心理舒缓 , 当然“为什么要把你们发的疯安在林黛玉身上”的质疑声也不少 。 在网络“梗文化”的时代背景下 , 互联网“话术”迭代速度越来越快——“林黛玉发疯文学”之前 , 有所谓的“废话文学” , “文学”一词正变得越来越廉价和庸俗 , 好好说话则显得更难了 。
“林黛玉发疯文学”能够在网络上野蛮生长 , 不得不归功于“发疯”二字 , 强烈的反差是一大特质——林妹妹说话娇俏却不饶人 , 与柔弱形象形成对比 , “怼人语录”走红也就不奇怪了 。 “发疯”的关键还在于戏剧性的情绪张力 , “林黛玉发疯文学”以问句、感叹句为主 , 体现咄咄逼人的气势 。 聊天时使用“妹妹这时候倒是想起来姐姐了”“何必在这说这些话”等林黛玉语录 , 再配上“我就知道一切都是错付了”的表情包 , 可谓狠狠拿捏了林黛玉式的温柔一刀 。
脱离了语境的黛玉语录拼贴 , 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种怪腔怪调的表达方式 。
【林黛玉|“林黛玉发疯文学”上热搜,好好说话这么难吗?】《红楼梦》原著中王熙凤问林黛玉的一句“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原文语境中仅仅表示关心 , 而在“林黛玉发疯文学”中被摘出来就变了味道 , 好好的话变得阴阳怪气起来 , 成为不少网友的怼人利器 。 讽刺劲儿一旦过头 , 发疯的感觉就越发上头了 。
以玩梗的方式消解日常生活中被要求压抑的情绪 , 被年轻人用来对抗越来越“内卷”导致的社会压力 , 产生集体身份认同 , 本无可厚非 。 早在“发疯文学”这个词尚未出现时候 , 我们就有过类似的流行文体 , 比如2011年左右就流行过的咆哮体 。 但在“林黛玉发疯文学”出圈的过程中 , 原本作为一种个体宣泄渠道的表达方式 , 越来越成为收割流量的密码 , 出现在众多短视频中 , 跟着凑热闹的年轻人 , 很多都不知不觉成了这场网络狂欢的一分子 。
当满屏都是“你大抵是倦了”“一整个爱住了”等文字梗时 , 正经严肃的说话好像变成了一件难事 。 某种程度上说 , “林黛玉发疯文学”代表的是碎片化网络带给人们的“网络失语症”——我们的语言开始从“雅俗并存”到“只俗不雅” , 久而久之便丧失了语言该有的内涵 , 真的变成了似是而非的“疯言疯语” , 而当新梗诞生、热搜退去 , 又有多少人真的会因为曾经的狂欢记住经典呢?
- 非遗|“活起来”的甘肃非遗,离“火起来”还有多远?
- 石狮子|争创“东亚文化之都”│潍坊:高密市博物馆邀您鉴宝——带翼唐石狮
- 楚怡·百年荣光|永州工贸学校:回顾百年荣光 传承“楚怡”精神
- 00后|“看见你就不舒服”,00后辞职理由就是刚,老板看了都不敢吭声
- |花地|做到“三不负”,方能“三不朽”
- 诗仙|诗词界的“神、仙、魔、鬼、圣、佛”,你知道多少?
- 考研|本科专业“就业率”靠谱的几大专业,不考研也好就业,填报可参考
- 贾琏|夸“美国空气香甜”的留学生,回国至今找不到工作,每天在家遛狗
- 上市公司|广大女性当心此骗局,“高薪职业”只需整个容就能上岗?多人受骗
- 红楼梦|《红楼梦》6:《红楼梦》里的“贾珠之死”,并非因病,细思极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