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绘画中的藏医药唐卡

|唐卡绘画中的藏医药唐卡
本文图片

藏医药经典著作《四部医典》成书于公元8世纪 , 它的作者是藏医药鼻祖宇妥?云丹贡布 。 公元708年宇妥?云丹贡布出生在拉萨堆龙德庆县宇妥村的一个藏医世家 。 曾祖父洛哲希宁是松赞干布的御医 。 祖父斋杰加噶尔巴和父亲宇妥?琼布多吉均为藏医药大师 。 宇妥自幼受到了家庭的熏陶 。 3岁起 , 就在父亲膝前学习藏文 , 听讲医理 , 研习医术 , 表现出了很高的天赋 。 青年宇妥在医学上已具有很扎实的基础 , 出诊开方、为人治病 , 颇有名望 。 为了进一步丰富和提高医学理论和技术 , 自25岁起 , 他便离开了生活较优裕的家庭 , 不顾山高路远 , 历尽千辛万苦 , 先后在尼婆罗、克什米尔、天竺等邻近国家以及今天的四川康定、青海、五台山、西藏阿里、羌塘、拉萨、日喀则、察隅、山南等地治病访学 , 接触和学习了许多其他国家和汉地的医学传统 , 成为藏医药的大师 。 宇妥?云丹贡布的一生 , 除了为无数的人除疾治病 , 还为后人留下了大量不朽的医学著作 。 在晚年 , 他将自己毕生的知识和经验编撰成著名的藏医学巨著《四部医典》 , 创立了完整的藏医学体系 。 此后 , 他还写下了《人体内针灸穴位》《脉诊及其启事》《解剖学魔镜》《脉学师承记》《灸法教本》《十八支内秘诀十八支考支》《聚宝综合》等30多部医学论著 。
此后许多年 , 一代代的藏医学家为了学习、阐释和注疏《四部医典》 , 绘制了不同版本的藏医药挂图 , 在藏区各地广为流传 。
据专家考证 , 藏医药唐卡的前身是公元8世纪时医学家绘制的解剖图 。 《藏医史》记载 , 在吐蕃赤德祖赞藏王时期(公元705年—754年) , 赞普邀请了一位叫赞巴西拉哈的医学家进藏 。 他进来以后 , 著有《尸体图鉴》和《活体测量》等著作 , 属解剖图谱方面的内容 。 而《四部医典》第85章在讲治疗方法中 , 也涉及人体各个部位和各个脏器的具体位置 , 并用详细的文字介绍如何画线作图 , 如何确定位置 , 这都为后来的藏医药唐卡绘制作了开创性的工作 。
13世纪以后 , 西藏出现了不同的藏医药学术流派 , 其中比较突出的有北派—强巴派和南派—苏卡派 , 这两派都很重视藏医药唐卡的绘制 。
17世纪中叶的北派藏医学家伦丁堆孜久美 , 善于绘画 , 他绘制的整套藏医药唐卡成为后来第司?桑吉嘉措统一藏医药唐卡的基础 。
第司?桑吉嘉措是西藏五世达赖的摄政王 , 也是当时著名的藏医药学家 。 在他组织绘制整套曼唐之前 , 他感到各派绘制的藏医药唐卡很不统一 , 零碎、杂乱 , 标识的名称、部位、治疗方法、火灸位置不尽一致 , 有些甚至差别很大 , 于是决心对藏医药唐卡进行史无前例的整理、修订、补充和完善 。
他召集了丹增罗布等西藏各地著名画师 , 在借鉴前人藏医药唐卡经验的基础上 , 细心研读《四部医典》 , 于1688年绘制成一套完整的藏医药唐卡 , 共60多幅 , 内容包括医学原理、人体结构、经络穴位、医疗器械和各种药物等 。
第司?桑吉嘉措在完成了60多幅藏医药唐卡后 , 感觉意犹未尽 , 又组织原班人马进一步绘制 。 绘制时参考了吐蕃时期著成的《月王药诊》一书的相关内容 , 又参阅了南派对艾灸、放血部位、经脉图和药物等内容 , 最终于1703年完成了全套藏医药唐卡79幅 。
这79幅唐卡 , 加上1923年西藏著名藏医药大师钦绕罗布绘制的一幅《名医图》 , 共形成了80幅藏医药唐卡 。
这套唐卡图案精美 , 内容丰富 , 既有藏医基础知识 , 如人体解剖结构、胚胎发育、治病原则、外治法和疾病预防等 , 还有各种临床技术 , 如火灸、放血穴位图和尿诊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