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在后人热切的叙述里 , 李白是“狂士”的典型 。 他任性明亮 , 就像一个传奇 , 而实际上他挣扎得用力至怪诞 , 也承受了最紧的束缚 。 作为长安客 , 纪录片《中国》里的李白甚至有些颓废 , 盛唐饱满多汁的自信 , 在他最骄傲最不羁的笔墨下一点点干瘪 。 诗意昂扬的人生背后的落魄不堪 , 让人扼腕叹息!不过 , 当故友杜甫以惊风落雨之笔 , 为他写下“笔落惊风雨 , 诗成泣鬼神”的定论 , 就足以证明他光耀日月的才华了 。
元杂剧大家关汉卿 , 是《中国》第二季塑造得非常传神的人物 。 历史上的小说和戏曲似乎都属不能登大雅之堂的“末技” , 而关汉卿这个“末流”人物 , 恰恰成了不少文人墨客用文字致敬的对象 。 这部纪录片里的关汉卿 , 则更凸显了一种民间情怀和平民立场 。 关汉卿一生郁郁不得志 , 但他转身成侠 , 将满腔义愤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戏剧艺术形式表现出来 , 创作的多部剧作至今仍散发着批判现实主义的光辉 。 仅一部《窦娥冤》 , 就可谓一介文人的壮举 。 《中国》用一段戏曲影像再次演绎了《窦娥冤》中最有华彩的篇章 , 窦娥临刑前那撼天动地的“天问”响彻云霄 。
在民间传说中海瑞颇为出彩 , 纪录片第五集给了他很长的篇幅 , 并把他与大明另一名臣张居正对应推出 , 一个化身为侠、一个立志成圣 , 相映生辉 。 经过历史漫长的沉淀和打捞 , 海瑞身上已经附会了很多民间期待 , 有着“海青天”的嘉誉;同时 , 他身上洋溢的精神元素是知识分子中富有华彩的一部分 , 也是构成我们文化多元性的重要基因 。 有评论认为 , 解说是《中国》第二季的点睛之笔 , 不徐不疾的讲述方式恬淡沉静 , “灵魂旁白”给予观众沉浸式的体验和启发式的思考 , 以历史旁观者的视角用声音牵引更多当代人走进中国历史 。 关于这个官场另类 , 周涛温婉有力的旁白如此道来:“曾经 , 他的道德之镜只检阅自己 , 如今他开始拿这面镜子映照整个国家”“他的骨头比谁都硬” 。
本季最令笔者惊叹的人物 , 是光绪二十年(1894年)的恩科状元张謇 , 他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中开风气之先的另一种“异类” 。 甲午战后 , 张謇鲜明地提出了实业救国的主张 , 弃政从商回到南通 , 陆续兴办了数十个企业 , 甚至公开向社会发行股票 , 并将培养人才、开办学堂作为发展工商业的前提条件……张謇和当时一批民间企业家一心盼望“刚刚推翻帝制的中国万物生长 , 万象更新” , 由他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士子向现代转型初期对中华民族新的期待视野 。
从遴选各路大侠来呈现历史巨变中生命个体的悲欢、思想争鸣中追索真理的炽热、时代褶皱里独异人性的光辉、潮流撞击中与世界平行的信念 , 《中国》第二季拍成了一部“审视自我”的大电影 。 不过 , 借助一个个灿烂人物来展现大跨度的历史进程 , 也会出现一些问题 , 比如有些故事前后时空相隔比较大 , 不熟悉历史的人会感觉衔接不上 , 甚至有线索崩塌之感;为了强调戏剧性冲突 , 过多遴选了一些巧合来推进故事 , 无法更好兼顾人物内心与处境的平衡 。
归根结底 , 这部“为严谨的纪录片插上想象的翅膀”的《中国》 , 将影像里的中国历史呈现得有温度、有态度、有深度 , 是一部开阔观者视野、引人深思的纪录片 。
(作者 黄轶 单位: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
- 花开那,期待|《期待花开那一天》
- 战略|竹叶青×《只此青绿》:君智打造国风联姻典范
- 番禺|开眼界!百幅地图看千年广州历史变迁
- 麦肯锡|前麦肯锡高管跨界影视制片人 深挖纪录片被低估的投资价值
- 作家|江元诗词专辑|《定远文学》签约作家(诗人)个人专辑第(1)期
- |《红楼梦》|林黛玉真的是“质本洁来还洁去”吗?
- |画像雕刻只是艺术作品吗?从汉代画像石中看见更丰富更生动的历史
- |“纵向的深谷状的”现实与历史——读谢络绎长篇小说《生与死间的花序》
- |探三星之谜,寻文明之源:纪录片《古蜀瑰宝》今晚播出第一集
- 孙悟空|初二语文下册:《四大名著》阅读重点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