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画像雕刻只是艺术作品吗?从汉代画像石中看见更丰富更生动的历史( 三 )


本文图片

在后世 , 随着儒学成为正统 , 以及宋明理学以来儒学道统论的发展 , 孔子成为了圣人 , 其地位也在老子之上 。 但在百家争鸣刚刚结束的汉代 , 情况并非如此 。 汉初无为而治 , 奉行黄老之术 , 老子的地位甚高 , 即使到了汉武帝“罢黜百家 , 表彰六经” , 老子的影响依然没有下降 , 甚至到了东汉时期 , 桓帝仍然派人祭祀老子 。 汉代人信奉长生不老之术 , 而老子的道家思想 , 恰好提供了具体的修身养性的方法 。 纵使黄老之术作为治国之道已被儒学所取代 , 但在民间思想中仍然占据了重要地位 。 反观孔子 , 在汉代并未受到后世那般尊崇 。 汉儒的观念中 , 周公为制礼作乐之人 , 而孔子继承了周公的事业 , 故时常以“周孔”并称 。 相比之下 , 孔、老的地位在汉代并未有太大的差别 。
雕刻|画像雕刻只是艺术作品吗?从汉代画像石中看见更丰富更生动的历史
本文图片

孔子见老子图多见于山东地区 , 该地区在先秦便以文化昌盛著称 。 古人为学讲求尊师学圣 , 不学不成 。 儒家的孔子尚以道家的老子为师 , 作为非圣人的普通人 , 求师他人便是平常之事 。 孔子见老子图 , 更能体现汉代人对教化 , 对师道圣人的重视 。
在孔子与老子之间 , 有一位推车的孩童 , 他又是谁?学者们已经指出 , 这位孩童应当是项橐 , 也就是达巷党人 。 图中他推着蒲车 , 面对孔子 , 似乎孔子在问礼老子前先要与其交流 。 据记载 , “大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 , 《论语》中也有明确的记录:“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 子闻之 , 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 , 执射乎?吾执御矣 。 ”此则故事本来与孔子见老子并不相关 , 但汉代先民将两者相结合 , 因为两者反映了相同的内涵 。 孔子尚有不及七岁童子之处 , 这一方面体现了“圣人无常师”的精神 , 也可能表达了墓主人对现世未能成圣遗憾的释怀 。
四、七女为父报仇:失传的故事
汉代画像石有许多反映了当时的民间故事 , 这些民间故事由于时代久远 , 文献佚失 , 并未流传下来 。 但从画像石的内容中 , 我们仍然可以窥见这些故事的蛛丝马迹 。
七女为父报仇 , 从现存的画像石来看 , 描述的应当是故事进行到高潮的内容 。 在渭水桥上 , 七女包围了长安令(咸阳令)的马车 。 之后 , 长安令落入水中 , 七女又转移战场 , 在渭水中刺杀长安令 。 故事的前因后果 , 我们已不得而知 。 长安令究竟如何对待了七女的父亲 , 七女又是如何历经万般险阻 , 终于在渭水上包围长安令?但至少我们可以从画像石中看到早已失传的故事的冰山一角 。
在汉代报仇文化兴盛 , 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 , 似乎报仇都为男子之事 , 女子主内本不应承担这个责任 。 或许故事中有情节是七女的兄弟不愿为父报仇 , 七女不得不踏上报仇之路 , 以此对软弱男子进行贬斥 , 并赞颂七女的行为 。 《史记》所载文帝时缇萦独自到长安为父申冤的故事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 。 在当时的性别文化之下 , 女性报仇应当是少见的情况 , 所以才成为民间流传的故事 , 并在画像石中得以宣扬 。
雕刻|画像雕刻只是艺术作品吗?从汉代画像石中看见更丰富更生动的历史
本文图片

文史君说
英国历史学家彼得·伯克曾提出过“图像证史”的方法 。 在图像中 , 我们不仅可以一定程度窥见历史的真实 , 补足传世文献的不足 , 更重要的是 , 从图像的“画外之义”中 , 我们更能体会到该时代人们的精神生活 , 从图像中慢慢拂去历史的表象 , 虽然不能直接进入历史世界 , 但却留给了我们进入历史的精神空间 。 对于传世文献遗存相对稀少的汉代历史来说 , 画像石为我们打开了寻找汉代先民生活的另一扇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