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岗植梅可追溯到南宋 , 清嘉庆文献有载:‘罗冈看梅之盛 , 甲于天下’ 。 ”“菠萝蜜最早是自广州进入中国 。 南朝萧梁时期 , 波罗国(今印度)使臣达奚司空携菠萝蜜种入华 , 将其植于今南海神庙处”……
3月31日 , “活力史志话广州”黄埔讲古堂第三期之“农耕文明 源远流长”在黄埔区委党校报告厅开讲 。 活动现场 , 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赵飞化身“讲古人”侃侃而谈 , 展示黄埔区灿烂丰富的农耕文明 , 挖掘背后不为人知的有趣故事 , 同时为现场观众分析埋藏于农耕土壤中潜在的发展密码 。 “黄埔故事”中关于农耕文明发展的篇章 , 在讲古人精彩纷呈的讲述中徐徐展开 。
本文图片
“活力史志话广州”黄埔讲古堂第三期开讲 。
据悉 , “活力史志话广州”黄埔讲古堂是黄埔区今年重点打造的文化品牌 , 于1月24日正式启动 。 该品牌组织一批史志专家组建专业的“讲古人”队伍 , 阐释推广广州市、黄埔区优秀传统文化 , 激活群众文化记忆 , 延续黄埔历史文脉 , 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
黄埔农耕文化历史悠长
“黄埔区特色农耕文化主要体现在农耕遗址遗迹、古树名木、名优农产、农耕民俗等方面 。 ”当天活动现场 , 通过一系列图片 , 辅以相关典故和故事解说 , 赵飞向观众展示了黄埔区丰富的农耕文明 。
据了解 , 黄埔区地貌类型多样 , 兼有水乡与丘陵山地 , 自古农业物产丰饶 , 造就了历史悠长的农耕文化 。 据赵飞介绍 , 宋代至上世纪90年代 , 黄埔城郊农业、商品农业特色明显 , 果木业繁盛 。 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 , 历史记载中黄埔的农耕民俗活动丰富多彩 , “例如波罗诞、萝岗赏梅等 , 很早就成了黄埔的文化名片” 。
赵飞分享了近期的一个重大考古发现 。 2022年3月 , 考古专家论文《华南沿海地区最早的农人:来自广东甘草岭遗址的植物考古学证据》证实 , 甘草岭遗址(位于黄埔区新龙镇)发现了距今4800—4600年前的水稻和小米 , 其中小米是目前岭南遗址中发现的最早的旱作遗存 , 由此提供了广东地区的石峡文化时期明确的粟作遗存证据 。 “小米的起源中心在我国北方地区 , 发现的小米理应是人工栽培 , 而不是野生的 。 这个考古成果 , 为黄埔 , 乃至珠三角的农耕历史之悠久提供了重要证据 。 ”赵飞表示 。
“古树名木资源丰富也是黄埔区的一大特点 。 ”赵飞表示 , 根据广东省古树名木信息管理系统的统计信息 , 广州市的古树(树龄超过100年)、名木和古树群合计数量位居全省第2名 。 全市范围内 , 以黄埔区数量最多 , 超过5000株(处) 。 广州市现有古树群56个 , 当中黄埔区占27个 , 其中黄埔区萝岗一带古树群最为集中 。 据学者调查 , 黄埔区现有34处风水林 , 数量在广州市各区中位列第3 。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化发掘
【|考古发现4800年前水稻和小米,广州黄埔如何活化农耕文化】讲古人深入浅出的叙述 , 让现场观众对黄埔农耕文明有了更多了解 。 了解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发展 。 近几年 , 黄埔区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 。 赵飞表示 , 在城市化建设快速推进的同时 , 也需要重视农耕文化的传承保护 。
“我们可以将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作为抓手 , 深入推动农耕文化的传承保护 。 ”赵飞建议 , 黄埔区接下来可重点保护和发掘两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
- 考古|“走进”常德澧县鸡叫城
- 考古学|简单的石斧,为何堪称世界级发现?丨睡前聊一会儿
- 央视|番禺汉墓上央视!《探索与发现》之《番禺汉墓》下集今晚播出
- 考古学|2021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四川大学也下“双黄蛋”
- 考古|时隔12年,安徽大遗址再次上榜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 考古|双语说河南|河南南阳黄山遗址获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 武威市|甘肃武威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获评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 |滕州岗上遗址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 汉江|陕西一河道发现大量鱼群,男子拖家带口来垂钓,却开启了逃跑模式
- 三星堆|新发现!灰烬里面居然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