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海域|游戏改编的电影,为什么拍一部砸一部?( 四 )


三个著名仙侠游戏IP的改编剧几乎有着如出一辙的命运:一出来都被游戏粉丝痛骂剧情胡编乱造 , 但游戏本身带来的成熟故事架构又足够能撑场面 , 同时又都吸引了一大票路人观众 。
神秘海域|游戏改编的电影,为什么拍一部砸一部?
文章图片

《刺客信条》剧照 。
游戏改编的电影 , 终究是电影
21世纪的前20年 , 是电子游戏突飞猛进的20年 。 无论是技术还是文化层面 , 一线游戏大作都在变得越来越像电影 , 视觉上看着更拟真 , 故事文本也变得更成熟 。
具备优秀剧本的游戏变得越来越多 , 游戏编剧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
2009年起 , 美国编剧的最高奖项之一“美国编剧工会奖”开始增设“游戏剧本杰出成就奖” , 那年获奖的是星球大战题材游戏《原力释放》 。 此后 , 《神秘海域》《刺客信条》《古墓丽影》等系列游戏大作都曾不止一次获得该奖项 。
从各方面看 , 《神秘海域》作为游戏称得上是PS3时代的巅峰作品 , 游戏本身就已经具备了一个如《夺宝奇兵》般引人入胜的探险故事情节 。
这种趋势对于游戏的电影化无疑是种利好 , 毕竟现成的故事剧本、人物设定、视觉概念和IP粉丝群摆在那里 , 只要片商不作 , 认真对待 , 交出一份过及格线的作品按理说不是难事 。
但在游戏电影化这个领域 , 片商似乎总在担心 , 如果自己照着游戏拍一部电影观众会嫌自己偷懒 , 所以电影版总要做点不一样的动作 。 游戏的电影版应该讨好粉丝还是面向路人大众 , 好像谁都说不清 。
2016年上映的《刺客信条》电影版 , 就是这种心态的典型产物 。
不是说执行游戏电影化的团队不能自由发挥 , 只是自由发挥、另起炉灶还能出彩的难度很高 , 《刺客信条》电影剧本显然没到这个高度 。
片商明显既想讨好游戏粉丝 , 又想吸引路人观众 , 结果两边不讨好 , 电影版讲故事的技巧甚至还不如游戏剧本 。
游戏的电影化其实对剧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相当于将电影改编成话剧 , 实际上是一个表现形式降维的过程 。
电子游戏本身具备的互动性 , 很多时候能让人忽略叙事的漏洞 , 但游戏里的叙事漏洞放到电影里 , 往往会被无限放大 。
所以游戏的电影化 , 看上去好像有各种利好 , 实则遍地是坑 。
想做好游戏电影化 , 既要具备重新拍一部电影的心态 , 还要确保跟游戏产生足够关联 , 这种平衡性其实很难拿捏 。
同时 , 在电影改编的IP选择上 , 片商很可能会被某个IP的人气蒙蔽 。
比如此前《好莱坞报道者》针对2200名美国成年用户进行了调查 , 列出他们最想看到的20部游戏改编的电影 , 位列前三的是《超级马里奥兄弟》《吃豆人》和《马里奥赛车》 , 前十名里甚至还有《俄罗斯方块》——这些都是知名度极高的游戏 , 同时也都是根本不适合进行电影改编的游戏 。
倒是有一种改编特别成功 , 可以称之为“向游戏致敬的电影” , 如《破坏王拉尔夫》和《头号玩家》 , 里面光是出现一个著名的游戏IP角色 , 就已让粉丝兴奋不已 。
但这类电影 , 一来并不为某个游戏IP而拍 , 二来拥有绝对扎实的故事剧本 , 根本不为圈快钱而来 。
游戏改编的电影 , 终究是电影 , 想获得好的口碑、票房 , 首先要把它当成电影好好做 。
这或许是几十年来 , 很多片商没有搞明白 , 或者根本不想搞明白的道理 。
【神秘海域|游戏改编的电影,为什么拍一部砸一部?】所以 , 如果《神秘海域》的电影版获得成功 , 并不是因为这个IP多么特别 , 或者主演人气多高 , 而是片商吸取了以往所有游戏电影化的经验教训 , 在跟游戏IP产生必要联系的同时 , 把电影首先当成电影来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