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拍出《2012》的导演,这次咋拍了部大烂片?( 二 )


《月球陨落》作为半灾难半科幻影片 , 除视效外别无长处 , 还不如爆米花电影般让人放松 。
爆米花电影尚需节奏和爽感加持 , 《月球陨落》大大小小的弊病 , 消解了灾难片的紧张感、焦灼感 , 使观众在冗牍中昏昏欲睡 。 这就好似久置于空气中的爆米花 , 酥脆口感不再 , 香甜气息无存 。
艾默里奇之衰: 现实意义的消弭
罗兰·艾默里奇作为“灾难片大师” , 曾经拍出过《独立日》《后天》《2012》等作品 。 而自《独立日2》开始 , 就有业内影评人发出质疑 , 这位鬼才导演是否陷入江郎才尽的窘境呢?从《月球陨落》的上映效果来看 , 或许已经有了答案 。
后天|拍出《2012》的导演,这次咋拍了部大烂片?
文章图片

1984年 , 艾默里奇因毕业作品《诺亚方舟法则》提名柏林电影节崭露头角 , 而后 , 他便开始执导科幻片 , 代表作有《霹雳雄鹰》《哥斯拉》等 。
近二十年制作科幻片的经验 , 让艾默里奇在开脑洞和把控场面上愈发得心应手 , 这也为其后来拍摄灾难片夯实了基础 。 直到2003年 , 一部《后天》让艾默里奇名声大噪 。 在2009年 , 《2012》的热映 , 更让他坐稳了灾难片的头把交椅 。
后天|拍出《2012》的导演,这次咋拍了部大烂片?
文章图片

不同于《泰坦尼克号》等影片将灾难作外衣的处理方式 , 艾默里奇在格局上更加宏大 , 他关注的是地球和人类存亡的问题 , 并在电影中把一切毁灭给观众看 。
此外 , 艾默里奇的灾难片以客观理论为基 , 也加强了影片的代入感和真实性 , 如《后天》借鉴了“第四季冰河期”的观点、《2012》则以“玛雅预言”和“太阳峰年”为参考、《月球陨落》引入了“月球空心说”和“人工智能科技”的元素 。
同样的大格局、同样的理论基础 , 《月球陨落》缘何落入窠臼?除却剧情和人物的缺点 , 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落点模糊和现实意义缺失 。
以《后天》和《2012》为例 , 这两部影片之所以能收获观众的认可 , 不仅在于视效场面的震撼 , 更在于影片对社会现实的投射、揭露和反思 。
影片《后天》讲述了温室效应造成地球气候异变 , 全球即将陷入第二次冰河纪的故事 。 21世纪初 , 正值全社会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探讨之际 , 影片的诞生恰逢其时 。
后天|拍出《2012》的导演,这次咋拍了部大烂片?
文章图片

《后天》对“温室效应”概念的引入让观众心生震撼之余 , 还有些许战栗 。 观众在戏中感慨于地球之灾 , 在戏外也对环境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感受 。 加之颇具警示含义的片名《后天》:灾难并不遥远 , 可能就在后天 。
《2012》则比《后天》更进一步 , 在架构天崩地裂之余 , 通过登陆诺亚方舟的群像戏来深入探讨人权话题 , 进而揭露欲望、诠释人性 , 从而明确点出:人 , 生而平等 。
后天|拍出《2012》的导演,这次咋拍了部大烂片?
文章图片

而《月球陨落》虽糅合了“月球空心说”和“人工智能”两个元素 , 却并未在影片中呈现出有思考价值的观点 。
客观来说 , “月球空心说”还是尚待商榷的观点 , 且在现实中并无实质进展 。 即使把观点换成“火星空心说” , 也毫无影响 。 至于人工智能威胁论 , 更是过时多年的陈旧玩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