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程千帆先生提携后进的一件往事( 二 )


本篇及下《望海潮》篇 , 祖棻所考定作词年代及地点均有误 , 承喻志丹先生指教 , 得以改正 , 谨志于此 , 以表谢意 。 ——程千帆 , 一九八二年一月记
江海|程千帆先生提携后进的一件往事
文章图片

从落款时间可以看出 , 喻志丹的文章尚未发表 , 程千帆便已迫不及待地对书稿做了修订 , 并附言向喻志丹致谢 。
闻过则喜 , 不掠人之美 , 这是程千帆的一贯做法 。 在他的著作中 , 经常可以看到这样“陌生”的名字 。 例如《古诗今选》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版)曹植《白马篇》“左顾凌鲜卑”注:“左顾即东顾 , 向东看 。 (张觉君举扬雄《解嘲》:‘今大王左东海 , 右渠搜 , 前番禺 , 后椒涂 。 ’证明左顾即东顾 , 其说甚是 。 )”繁钦《定情诗》“日旰兮不来”注:“旰 , 晚 。 孙月沐君说:旰当为旴之误 。 旴 , 训日初升 。 诗由日旴、日中、日夕写到日暮 , 是一天之内事 。 若作日旰 , 就变为两天了 。 按孙说可取 。 ”这里的张觉、孙月沐 , 都是当时南京大学中文系在读本科生 。 程千帆对他们的意见不但欣然接受 , 还写上他们的名字 。
又如 , 当学生张宏生问他杜诗“绿垂风折笋 , 红绽雨肥梅”两句 , 为何在通篇夏景中突然出现了春景 , 他答不上来 , 书里因此留下“弟子质疑 , 竟莫能答 , 甚愧”的记录 。(见《杜诗镜铨批抄》卷二)而他的《从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看诗人的独创性》一文 (载《古诗考索》)因沿袭《全唐诗》的错误 , 把元末明初人唐温如当成唐代人 , 被后辈陈永正教授指出时 , 他也坦然接受 , 在论文第二次出版时 (载《程千帆诗论选集》)写了《补记》 , 引述了陈永正的观点 , 并说:“因为不想掩饰自己读书不多 , 见闻弇陋而造成的失误 , 没有对已发表过的文章再加修订 , 读者谅之 。 ”这种坦率诚恳、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 , 更是难能可贵 。
《宋词赏析》的这句附记 , 虽然早就读到过 , 但一直不知道“喻志丹先生”是谁 。 直到姚北桦保存的这组信件 , 流落冷摊 , 为我拾得 。 我觉得我必须把这个故事写出来 。
喻志丹恐怕自己也没想到一次普通的投稿 , 会受到如此重视吧!我很想听听他本人的回忆 , 便向同为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七七级、现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戴建业先生询问他的联系方式 , 然而得到的答复却颇令人意外:
“喻志丹兄是我同班同学 。 他比我年长约十岁 。 聪明 , 沉潜 。 ”
“我知道此事 。 当时程先生给一个本科生回信 , 且赞赏有加 , 我们班的同学更加敬重程先生 。 ”
“可惜天不假年……”
原来喻志丹大学毕业后三年 , 在武汉乘公交电车时 , 竟因车漏电而不幸去世 。
喻志丹的命运令人扼腕 , 但他的名字却会和沈祖棻的《宋词赏析》一起流传下去 。 老辈学人提携后进的精神、谦虚谨慎的作风 , 也无时无刻不在打动着我们 。
附记:
由上文可知 , 程千帆在1983年11月《宋词赏析》第三次印刷时 , 对书做过修订 , 并写了一则附记 。 由于《宋词赏析》很受读者欢迎 , 版本众多 , 我在查找这条附记的时候 , 竟无意中发现 , 个别后印的版本 , 是以《宋词赏析》初印或二印本为底本的 。 换句话说 , 所据是个错误的版本 。
那么 , 这个错误严重吗?以《满庭芳》的赏析为例 , 初版的最后一段 , 是这样写的:
周济《宋四家词选》说这首词是“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 。 这是一个很敏锐的观察 。 秦观在秘阁担任“黄本校勘” , 是个官卑职小的工作 , 本不得意 。 在政治上 , 他同苏轼关系密切 , 属于旧党 。 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 , 新党重新得势 , 旧党全部倒台 。 秦观也于此时外调杭州通判 。 这首词 , 可能就是作于此时 。 但关于“身世之感” , 他只用“多少蓬莱旧事”二句轻轻淡淡地带过 , 不特因为这首词的主题是为了和情人惜别 , 而且那个“黄本校勘” , 也实在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 , 比起分带解囊的人来 , 简直无法相提并论 , 故侧重写情场失意而把官场失意只是依稀仿佛地包括其中 。 但“高城望断” , 自觉“伤情” , 也未必没有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所谓“总为浮云能蔽日 , 长安不见使人愁”的意思在内 。 这就是周济那句评语的含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