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窗|从前,时光很缓,车马很“慢”

4月1日开始 , 公安部新制定的《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记分管理办法》正式实施 。 新规对交通违法行为记分规则进行了调整 , 在一个周期内满分仍为12分 , 根据交通违法行为的严重程度 , 一次记分的分值分成12分、9分、6分、3分、1分共5档 。 酒驾、高速公路倒车或逆行、替别人记分并谋取经济利益等严重违法行为 , 一次性记满12分 。 开车加塞、开车打手机等 , 一次记3分 。 新规也明确提示 , 记分罚款不是目的 , 关键是为了提高大家交通安全意识 , 减少交通违法行为 , 从而保护大家的安全 , 保障道路的畅通 。 就像电影《流浪地球》中反复提醒的那样 , 出门在外一定要记住“道路千万条 , 安全第一条” 。
说到这里 , 不禁想起古人有关交通的一些小故事 , 或者说那些关于车和马的往事 。 古人出行不似今天这么方便 , 如果不是靠两条腿步行 , 除了依靠车马外基本没有别的办法 。 因为对社会等级的强调 , 车马出行逐渐衍生很多规范和礼仪 。 对比一下就能发现 , 一旦违反了这些规范和礼仪 , 后果可能比今天罚款记分严重得多 。
|文化之窗|从前,时光很缓,车马很“慢”
本文图片

令人骄傲的是 , 车的发明和山东有着特殊的渊源 。 据文献记载和专家考证 , 造车的鼻祖奚仲就诞生在古薛国 , 今属枣庄 。 关于奚仲造车的记载 , 见于多种史籍 。 《淮南子·修务训》篇中记载:“昔者 , 仓颉作书 , 容成造历 , 胡曹为衣 , 后稷耕稼 , 仪狄作酒 , 奚仲为车 。 ”《滕县志》中则描述为:“当夏禹之时封为薛 , 为禹掌车服大夫 。 奚仲生吉光 , 吉光是始以木为车 。 ”“故后人亦称奚仲造车 。 ”从这些史料中可知 , 奚仲因造车有功 , 被大禹封为车服大夫 , 即车正 。 按《管子》记载 , “奚仲之为车器也 , 方圆曲直皆中规矩钩绳” , 而且书中还特别称赞 , “奚仲之巧 , 非斫削也” 。 也就是说 , 奚仲制作的车 , 不仅一刀一斧的斫削极为精致 , 其构思设计更是极为精巧 。 管子给予如此高的评价 , 足以证明奚仲造车的水平之不凡 。 奚仲去世后 , 被百姓奉为车神 , 后人在千山头修建了奚公祠常年祭拜 , 以求出行平安 。 “祭拜奚仲 , 平安出行”的民谚在当地流传至今 。
车的发明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巨大的意义 。 车被用于生产、生活 , 也被当成开疆拓土、掠夺财富的战争工具 。 在这个过程中 , 车逐渐变成“奢侈品” , 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 。 著名史学家葛志毅认为 , 正是车服作为贵族身份地位的重要象征 , 构筑起三代贵族社会的基本秩序结构 。 由于车服制度的推行 , 使贵族与平民在身份地位上悬隔开来 。 《尚书大传》记载 , “古之帝王 , 必有命民”“得命 , 然后得乘饰车骈马 , 衣文骈锦 。 未有命者 , 不得衣 , 不得乘 , 乘衣有罚 。 庶人木车单马 , 衣布帛”“未命为士者 , 车不得有飞軨 , 不得朱轩” 。 从这些记载中可以了解到 , 车服成为爵命之赐的物化特权 , 贵族与平民也在车服的使用上显著地分开 。 更通俗地说 , 车与服装 , 都已经成为区分地位尊卑的标志 , 如何使用也已经制度化 。 不同地位、不同阶层的人在乘车与穿衣方面都有明确而严格的规定 , 普通老百姓只能乘没有装饰的木车、穿没有花纹的布帛 , 否则会受到相应处罚 。
在《礼记》中 , 记载了乘车和用车的繁琐礼制 。 《礼记·曲礼》中说“客车不入大门”即要求客人的车不能进入主人家的大门 。 规定“妇人不立乘” , 古代马车的车厢叫舆 , 古人乘车是站在车舆里的 , 叫立乘 。 但是 , 妇女不能立乘 , 即妇女不能站着乘车 。 为什么作出这样的规定?显然 , 在制定规则的人看来 , 妇女站在车上 , 不文雅 , 过于张扬 , 不合乎妇德妇道 。 另外还有要求 , 如“车上不广欬 , 不妄指” , 意思是说 , 坐在车上时 , 不大声咳嗽 , 不随便指画 。 其细致可见一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