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对《神奇动物》恨铁不成钢,它为何比不上《哈利·波特》?( 二 )


比方说 , 我们在看完FB2才会意识到FB1纽特去美国的真正原因 , 是邓布利多曾告诉纽特去哪里找雷鸟 , 又该去哪里归还、放生雷鸟 , 于是神奇动物学家纽特行动了 。 实则是邓布利多想打探格林德沃的信息(但这层目的被隐去了) 。 纽特到了美国 , 剧作上的「激励事件」出现 , 即和雅各布的箱子掉包、被蒂娜缠上 , 然后一堆神奇动物从箱子里跑出来 , 于是花了大量篇幅去交代纽特如何收回这些动物:和嗅嗅斗智斗勇、和毒角兽跳舞、抓鸟蛇和隐形兽……没错 , 一个个神奇动物让人应接不暇 , CG技术的进步更是让观众看得开心 , 但是这些内容稀释了邓布利多所下的这盘棋 , 甚至可以说这些内容连支线情节都算不上 , 因为它们和高潮部分对付默默然毫无联系 。 一边是展示神奇动物 , 另一边是引出默默然 , 观众在这样的信息中迷惑了 , get不到到底哪边是主线 。
电影|对《神奇动物》恨铁不成钢,它为何比不上《哈利·波特》?
文章图片

神奇动物:嗅嗅
反观HP , 从头到尾的主线都是哈利vs伏地魔 , 每一部的支线也服务于主线 , 《魔法石》是伏地魔想借助石头恢复力量 , 哈利的飞行天赋、罗恩的巫师棋天赋、赫敏的机敏、厄里斯魔镜等支线 , 也全部汇聚在高潮;《密室》引出了伏地魔的魂器;《阿兹卡班囚徒》在揭露当年到底是谁当了叛徒 , 并引出仆人虫尾巴;《火焰杯》整个三强争霸赛都是伏地魔的一盘棋……
哈利和伏地魔有着非常强的命运羁绊 , 可是纽特和格林德沃没有 。 难道仅仅因为纽特是个正义的、被邓布利多赏识的巫师 , 他就必须担起大任吗?想象一下 , 假如HP把男一号设定成罗恩 , 从罗恩视角看待哈利的成长和与伏地魔的大战 , 会不会很别扭?
FB系列第二个问题 , 是其叙事 , 也是其人物 。
上剧作课的时候 , 不少老师强调过:如果你的电影出了问题 , 那一定是因为人物 。
我们都以为 , 写故事最绞尽脑汁的是构思情节 。 但其实最难的、花费时间最长的 , 是「人物」 。
第一 , 是人物视角的控制问题 。
也是上剧作课的老师 , 有几位老师都强调过 , 写故事要紧紧贴着一个人物的视角来写 , 而不要尝试多个 , “一人一事一线到底” 。
为什么很多人看FB2看不懂?其实我在重温后发现故事本身并不复杂 , 但他的人物视角完全没有控制 , 延展开了好几条线:纽特一条线(执行邓布利多的任务而来到法国) , 奎妮一条线(想要和麻瓜结婚但不被魔法界允许) , 莉塔一条线(身上背着杀弟弟的原罪) , 克雷斯登和纳吉尼一条线(找身世) , 格林德沃一条线(招兵买马 , 主要目标是克雷登斯) , 还时不时跳到忒修斯的视角 , 魔法部跑去霍格沃茨给邓布利多释放监视咒 。
整部电影就是“全知视角” , 但我们也看到结果了:一片混沌 , 观众完全不知道自己该带入谁 。 而新增人物多、信息量也巨大 , 观众还没有捋清楚就切到其它故事线了 。 最终观众只能放弃 , 干脆摆烂 , 所以只记得最后格林德沃的燃气灶大会——所有支线在此收束 。
反观HP , 在原著里罗琳非常清晰地把视角限定在哈利身上 。 虽然看似是一部第三人称写作的小说 , 但我们完全可以当作第一人称叙事 , 她只写哈利的真听真看真感受 。 在我的印象当中 , 第一部第一章《大难不死的男孩》 , 因为哈利太小 , 所以以全知视角描写了德思礼的一天 , 以及邓布利多、麦格、海格把小哈利放在德思礼家门口的情景 。 但整章围绕的重点都是哈利 。 之后到第四部的第一章《里德尔府》 , 才第一次跳开哈利的视角去写伏地魔 , 但在这一章结尾 , 前面的一切描写都出现在哈利的梦境里 , 我们得知此情此景还是扣在哈利的视角上的 。 到最后的第六、七部开头章节 , 才又有了完全跳脱哈利视角的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