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唐诗宝库:从唐诗三百首到《唐诗三百年》( 二 )


唐代诗人孟浩然 , 写过一首《与诸子登岘山》的诗:
人事有代谢 , 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 , 我辈复登临 。
水落鱼梁浅 , 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 , 读罢泪沾襟 。
岘山 , 在今湖北襄阳 , 晋代名将羊祜 , 字叔子 , 人称“羊叔子乃斯文主将” , 他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 , 闲暇时常到山上游赏 , 常叹息“自有宇宙 , 便有此山” , 但又想到曾来此山的历代贤人 , 大都湮没无闻 , 言下不胜感慨 。 羊祜死后 , 襄阳百姓就在岘山上建立“羊公碑” , 纪念这位名臣名将 。 孟浩然和朋友们来到这里 , 四望周遭景色 , 水枯河浅 , 寒气迫人 , 只有羊公碑在孤寂中依然屹立 , 他触景伤情 , 便写下了这首诗 。
这首诗 , 《唐诗三百首》中也有收录 , 总体而言 , 显得流畅清逸 , 自然浑成 , 这向来被认为是孟浩然诗作的特色 。 但这诗最让人震撼之处 , 是它劈头就说出一个颠扑不破的真实:“人事有代谢 , 往来成古今!”他觉察人世间种种事物 , 变化更替 , 便成为一代又一代的历史 。 这句诗 , 直截道出历史的规律 , 它蕴含着的哲理性 , 让人陡然一惊;其后平缓疏淡的诗句 , 倒成了这名言的反衬 。
“人事有代谢 , 往来成古今” , 唐代诗坛发展变化的进程 , 何尝不是如此!
诗歌 , 是人的思想感情和生命力的外化 。 如果把由一代诗人的群体积聚而成的一个时代的诗坛 , 看成和人一样有血有肉的实体 , 那么 , 在诗坛的生命历程中 , 古往今来 , 变化更替 , 它也和人一样 , 有着青少年、壮年和晚年的几个发展阶段 。
|打开唐诗宝库:从唐诗三百首到《唐诗三百年》
本文图片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古典文学专家黄天骥
根据唐代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的发展变化影响到诗人创作内容和风格的情势 , 许多学者 , 正是把唐代诗坛的代谢比为人生 , 把它区分为“初、盛、中、晚”四个阶段的 。 其大致的年 限是:
初唐:618—712 , 唐初至唐玄宗先天元年;
盛唐:713—765 , 开元初至唐代宗永泰元年;
中唐:766—826 , 大历元年至唐敬宗宝历二年;
晚唐:827—904 , 唐文宗太和元年至唐末 。
当然 , 唐代诗人往往生活在跨年代的时期 , 不同年代的社会风气和文化思潮 , 也会交集在他们的作品中 。 所以 , 未必需要说某某是某某时代的诗人 。 我这本《唐诗三百年》小书 , 也只按诗人出生的时间 , 作大致的先后排列 。 本书选析了唐诗名篇三十多首 , 除了李白、杜甫、王维三位大诗人各选入两首作品外 , 其他诗人都只选一首 。 所选的有古体诗 , 也有近体诗 。 考虑到现代一般读者的喜爱 , 所选的也以近体诗中的律诗、绝诗居多 。
在唐代诗坛 , 上承前代诗歌发展的轨迹前行 , 又有所变化创新 。
和亚细亚农耕经济的社会形态有关 , 从古以来 , 中华文化重视“天人合一”的观念 。 农耕经济靠天吃饭 , 人们认为人的所作所为以及感情意志 , 必须而且可以和“天”这一客体沟通 。 而人的感情抒发和宣泄 , 是与“天”取得和谐的重要渠道 。 上古时代 , 人们祭祀上天 , 一定会载歌载舞 , 抒发感情 , 祈求护佑 。 存在决定意识 , 因此 , 在依靠农耕经济生存的封建时代 , 亦即从周代直至商品经济出现萌芽的明代 , 与经济形态相适应 , 抒情诗歌的创作一直居于文坛的主流 。
在抒情诗歌创作的历史中 , 诗人们也一直追求如何使这一体裁 , 在形式上更加精致、更能动人 。 始初 , 人们知道 , 句子齐整、句末押韵 , 容易为审美受体所接受 。 因此 , 在周代的八百年间 , 除荆楚一些地方以外 , 流行四言诗 , 即一首诗中 , 诗句多少不作限定 , 全诗每句四字 , 句末则多数要押相同的韵 。 八百年后 , 人们发现 , 除押韵外 , 以单音节和双音节的词语互相配合 , 诗歌会显得更灵动和美听 , 于是出现了五言诗和七言诗 。 请看 , 文学形式的进展就是这样的古怪 , 格式的突破 , 只加上一个字或加上三个字 , 竟需要经历几百年的工夫 。 可见 , 艺术形式的改革、创新 , 历来并非易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