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拿下一个冠军,不意外,它的路没走完,走好5步,系列票房超100亿?( 三 )


第三次炸完桥墩后 , 志愿军认为 , 美军这次插翅难逃了 。
但美军在100多名技术人员的配合下 , 连夜用八架C-119大型运输从日本空运来了将八套钢制的MZ型车辙桥组件空投到了水门桥美军阵地 。
在一个连桥墩都没有的悬崖上 , 美军竟然架设起了一座载重50吨、可以通过所有型号的坦克和车辆的钢制桥梁 。
这种事 , 当时对于志愿军来说 , 等同神迹 , 是完全没有认知的 , 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战机的贻误 。
这种装备代差无法弥补 , 这在当时是中美之间的客观差距 , 皮哥认为 , 《水门桥》尽可以将这种差距和遗憾拍出来 , 而不是一味地渲染胜利 。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 , 也正是因为这种遗憾 , 才促进了抗美援朝战争后中国军事工业的发展 , 也坚定了新中国一定要发展工业的信心 。
04、惨烈:两个师剩余不到200人
水门桥之战是相当惨烈的 。
先说夺桥战斗 , 因为没有重型武器 , 志愿军炸桥基本就是靠人扛炸药包进行爆破的最原始方式 。
一般只要接到了这样的爆破任务 , 没有人可以活着回来 。 每一次炸桥 , 都是志愿军战士用血肉之躯完成的 。
除了主要的夺桥战斗 , 水门桥前后还发生过大大小小的各种阻击战和追击战 。 长津湖之战中最著名的“冰雕连” , 其实出自水门桥之战 。
在水门桥之战的六天时间里 , 长津湖地区的温度一直在零下38度左右 , 给志愿军造成了大量的冻伤减员 。
在美军第三次架桥期间 , 在高地负责伏击的志愿军20军58师172团的一个营几乎全部被冻僵了 , 阵地被美军轻而易举地夺走 。
经过连日苦战 , 我军20军58师伤亡惨重 , 尤其是非战斗减员 。
因为地面力量的消耗 , 美军飞机发现并攻击了志愿军前线指挥所 , 58师参谋长胡乾秀和174团政委郝亮在内的所有指挥人员全部牺牲 。
而胡乾秀是志愿军在长津湖战役中牺牲的最高级别指挥员 。
天寒地冻外加美军的空中打击和地面火力覆盖 , 志愿军战士付出的伤亡太过巨大 。
其惨烈程度 , 非以前任何一场战争可比 。 打到战役后期 , 志愿军20军58师和60师合在一起的作战人员不足200人 , 其惨烈程度可想而知 。
《长津湖》中 , 对战斗的惨烈不是没有表现 , 碎石滩上的飞机扫射那一段 , 很是撼人心魄 。
可惜的是 , 它只反映了战斗中的惨烈 , 而对志愿军的另一个敌人——自然环境表现甚少 。
要知道温度 , 是造成志愿军减员的最大原因 , 当时一个团级单位中 , 冻掉脚趾是最轻的冻伤 , 可见其惨烈 , 也从侧面反映出志愿军承受的苦痛之大 , 意志之坚 。
在《水门桥》中 , 导演尽可以将低温对志愿军造成的巨大威胁和惨痛牺牲拍摄出来 , 这是真实的 , 也是客观存在的 , 如果能恰如其分反映出来 , 会对影片增色不少 。
05、如何处理“冰雕连”?
秉承着人民史观 , 在长津湖战役中牺牲的每位志愿军战士都是英雄 。
不过他们大多数都没有留下姓名 。 在第一部《长津湖》中 , 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位英雄人物 , 那就是在小高岭战斗中牺牲的特级英雄杨根思 。
可惜的是 , 《长津湖》中对杨根思的展示 , 是碎片化的 , 基本跟剧情没有任何关联 , 只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作用 。
但在《水门桥》里 , 有很多英雄人物都是可以融入到剧情中去的 , 导演尽可以将这些英雄人物或团体拍摄出来 , 这样也避免了碎片化且英雄人物故事脱离主线的问题 。
水门桥战斗中 , 最著名的英雄团体 , 是在水门桥边的高地上阻击美军的58师两个连 , 他们呈战斗队形散开 , 卧倒在雪地里 , 人人都是手执武器的姿态注视着前方 , 全部冻死在阵地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