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县师村:仰韶早期聚落、文化与生业的重要揭示( 二 )



图五
引人瞩目的是 , 师村仰韶早期遗存中见有与后冈一期文化酷似的鼎足和陶壶模型等器类 。 仰韶早期 , 后岗一期文化在黄河以北占据了汾河流域和张家口地区 , 在晋中地区的上土河遗址中就发现有后岗一期文化遗存 。 地处运城盆地的师村遗址仰韶早期遗存中发现的后冈一期文化因素与后岗一期文化的西进有关 。
2021年 , 师村遗址还发现了部分属仰韶时代中期的西阴文化遗存 。 如H779 , 袋形平底 , 堆积中包含较多草木灰 , 坑底有踩踏面 , 推测为窖穴 , 出土西阴文化时期的重唇口尖底瓶残片 。 H943出土曲腹彩陶盆、石铲等遗物(图六) 。
|夏县师村:仰韶早期聚落、文化与生业的重要揭示
本文图片

图六
仰韶时代早期 , 运城盆地位于黄河流域半坡文化和后岗一期文化的强势影响形成的漩涡之中 , 激发了师村遗址土著文化的发展机制 , 呈现出多元的文化面貌 , 展现独具特色的文化面貌 , 从而向西阴文化转化 。 这成为师村遗址仰韶早期聚落的文化背景 。
为研究地处陕晋豫地区地理中心的运城盆地在仰韶时代“西阴化”的文化演进提供了重要资料 。
02
聚落:揭示运城盆地仰韶时代早期的重要聚落遗址
师村遗址的主要遗存为运城盆地仰韶时代早期的一处聚落遗址 。
师村遗址仰韶早期聚落被土围墙(Q1、Q2)环绕 , 墙有外侧有台基等附属设施(图七) , 围墙和台基外围有环壕 。 围墙内有房址和陶窑 , 围墙内外发现有墓葬和大量灰坑 。
|夏县师村:仰韶早期聚落、文化与生业的重要揭示
本文图片

图七
围墙形制规整 , 存在基槽 , 为人工挖槽填筑而成 。
Q1早于Q2(图八) 。 在Q1、Q2的部分区域清晰可见约20厘米高于地表的类似“平夯”而成的版块(图九) 。
|夏县师村:仰韶早期聚落、文化与生业的重要揭示
本文图片

图八
|夏县师村:仰韶早期聚落、文化与生业的重要揭示
本文图片

图九
Q1现存部分宽约1.8米 , 残深1.5米 , 基槽内堆积可分10余层 , 土质致密坚硬 , 经人工填埋并拍砸致密 。
Q2宽约2.8米 , 距地表深1至3.5米 , 发掘区内揭露部分长约134米 。 Q2中段与Q1平行 。 有趣的是 , 在发掘区的中部的一段Q1墙基呈半径为6米左右的半圆形向南与Q2相依 , Q1和Q2的相依的部分墙基的宽度没有发生变化 , 两墙基内填土的颜色不同、界限清楚、清晰可辨 。
Q2基槽底部的深度不同 , 最深处距地表深约3.5米 , 最浅处深约1米 。 Q2基槽底部呈现出规律的“波浪状”起伏 , 基槽深度每隔约10~15米达最深 。 Q2基槽内填土均经过拍砸 , 土层最多达30余层 , Q2基槽的每段波浪状区域内填土的土质土色存在明显区别 。 很可能是在确定墙基区域后 , 采用分段施工的办法开挖基槽 , 每段中部挖掘最深 , 每段两端挖掘最浅 , 各段的浅端相连构成墙基槽 , 各段填入不同质地的填土 , 并逐层夯实 。
发现三个聚落入口 , 形态各异 , 揭示出连接入口的踩踏面 。
在Q1中段发现明显宽于其两侧围墙基槽的踩踏面(CT4) , 其上覆盖一层碎陶片 , 推测其为Q1的一个入口(2号入口) 。
Q2揭示出二个入口 。 1号入口宽约6米 , 并发现有类似“瓮城”的结构(图十) 。 3号入口 , 位于 Q2中段 , 宽约5米 , 两侧基槽形状规整 。 3号入口以北通向聚落内的方向上发现有向北延伸踩踏面(CT3) 。 CT3上覆盖有较多碎陶片 , 并叠压Q1使用时期形成的踩踏面(CT4)(图十一) 。 说明 , 在Q2的3号入口使用时期 , Q1的2号入口上CT4踩踏面仍作通行之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