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县师村:仰韶早期聚落、文化与生业的重要揭示( 四 )


|夏县师村:仰韶早期聚落、文化与生业的重要揭示
本文图片

图十五
瓮棺葬发现数量较多 , 均位于房址或台基附近 , 年代应与居址同时 , 由钵或盆倒扣在夹砂罐上组成(图十六) 。 如W7平面呈椭圆形 , 剖面为斜直壁,出土2件完整的陶器 , 红陶钵倒扣在弦纹灰陶罐上(图十七) 。
|夏县师村:仰韶早期聚落、文化与生业的重要揭示
本文图片

图十六
|夏县师村:仰韶早期聚落、文化与生业的重要揭示
本文图片

图十七
引人注目的是M84 , 为一偏洞室墓 。 墓主人头向南 , 墓向163° , 头侧与左侧股骨外侧各有一洞室 , 左侧股骨外侧洞室前出土随葬品红陶钵(图十八) , 为目前发现的年代较早的偏洞室墓 。
|夏县师村:仰韶早期聚落、文化与生业的重要揭示
本文图片

图十八
发现了仰韶时代早期结构最完整的陶窑 。
陶窑(Y6)被仰韶时代的G30打破 , 现存部分窑室、6个火眼、火膛、火门 , 窑室现存长度约1.32米、宽约0.6米 。 陶窑(Y6)的挖建方式是在断崖上横向掏出窑室和火膛 , 中间由火眼连通 , 窑壁内侧有青色烧结面 , 故该窑可能使用时间较长且窑内烧造温度较高 。 (图十九)
|夏县师村:仰韶早期聚落、文化与生业的重要揭示
本文图片

图十九
03
生业:探讨黄河中游仰韶早期先民生业方式的重要线索
师村遗址的古环境分析研究显示 , 仰韶时代早期 , 师村遗址的植被类型为森林草原 , 气候温暖湿润 。 师村遗址出土了蚌镰、石臼、石杵等收割与加工谷物的工具 。 可见 , 当时农业已有了初步发展 。 出土的石球等遗物表明 , 狩猎采集或为生活物资的补充 。
师村遗址出土了6枚仰韶早期的石制和陶制蚕蛹 , 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蚕蛹形象 。 (图二十)如 , 石雕蚕蛹(H237:5) , 形态逼真、造型精美、工艺成熟 , 引人瞩目 。 该石雕蚕蛹长约3厘米 , 宽约1.3厘米 , 采用中条山地产的鲕状灰岩制成 , 石雕整体呈黄褐色带有天然黑褐色斑点 。 石雕通体刻有螺旋状的横向弦纹 , 使用简洁的刻划纹勾勒出蚕蛹的头和尾部 , 形态酷似现代的家桑蚕蛹 , 但较小 。
|夏县师村:仰韶早期聚落、文化与生业的重要揭示
本文图片

图二十
运城地区有“黄帝正妃嫘祖养蚕缫丝”的传说 。 1926年 , 李济发掘山西夏县西阴村时 , 曾出土半个碳化的蚕茧 。 李济指出“发现是一个半割的 , 丝似的 , 半个茧壳 。 ······因为它是经过人工的割裂 。 当着我最初发现它的时候 , 我知道这意义很重大 , 就非常注意这件事 , 但是我没找到第二个 。 ”
囿于当时的情况 , 我们难以确指西阴遗址出土蚕茧的具体年代 。 师村遗址发现的仰韶早期石雕和陶制蚕蛹及其共生关系和文化属性显示 , 距今6000年以前 , 地处黄河中游的运城盆地先民们已经了解、喜爱并崇尚桑蚕 。 暗示着 , 运城盆地仰韶早期的先民们很可能已掌握了养蚕缫丝的技术 。 为探索当时居民与运城盆地自然环境的关系和对自然资源的改造利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
师村遗址仰韶早期聚落遗存的发现 , 填补了运城盆地考古学文化发现的空白 。 在考古学文化谱系研究上 , 为研究晋南地区新石器时代仰韶早期遗存向西阴文化的演化及其与周边文化区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在聚落考古研究上 , 为研究陕晋豫地区以及黄河流域仰韶早期聚落形态提供了重要材料;在生业方式研究上 , 为进一步探索手工业生产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 。 可以认为 , 师村遗址仰韶早期遗存的揭示将为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养蚕缫丝”、手工业发展、聚落形态、以及生态环境、生业方式、文明起源等问题的研究提供重要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