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访谈|雍城访古( 二 )


在雍城北约一公里处有一条河 , 原名小黑河 , 现称小清河 。 该河源自滕县旧城东北黄山 , 为南梁水(荆河)支流 , 在今天京沪铁路东侧纳故三里河水 , 又在王林村西纳小柳泉水 , 西经姜屯镇闫村村前与奚庄、南孔庄村后西流 , 与距离西面约4、5里的白了寺村后的运河古道相交 。 据史料记载 , 白了寺是隋唐时期的运河码头 , 古代寺院、驿站、运河闸坝曾建于此 。 唐开元十一年(723年)建大圣院 , 至金朝大定四年(1164年) , 赐以寺额名曰兴国寺 , 现今白了寺村已重修了兴国寺 。
该河在古代曾多次在今闫村、南孔庄附近漫流改道 , 其中的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古河道 , 穿越今南孔庄村西部向南流 , 经雍城遗址前再向西流 , 龙山文化城的护城河即借用了此古河 。 从现在的遗址的断面里呈现的砾土、黄土、褐土等掺杂可以推知 , 雍城堌堆应该是从古河畔取土所筑 。 这时期所出土的文物以土陶器为主 , 颜色以灰陶为多 。 石器有铲、斧、锛、凿、刀等 。 1978年曾在这里采集到一件龙山文化时期的玉璇玑 。
雍城遗址又因是滕国贵族墓地而著称 。 1964、1978、1982、1989、1995以及2002年 ,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山东省文物研究院、滕州博物馆等文物部门多次进行了发掘 , 历次考古清理了二百余座周代与汉代古墓葬 。 尤其是周代古墓群的发掘 , 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器 。 通过对青铜器文物铭文的解读 , 有力证明了该遗迹墓葬是西周时期和春秋战国时代滕国贵族墓葬群 。 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物有滕公鬲、滕侯鼎、滕侯编钟等 。
公元前1046年武王克商建周 , 成王东征平定东夷叛乱之后 , 周王朝为了控制东夷势力的“复燃"和有效掌控薛这支古老强大的国族 , 在“封建亲戚 , 以藩屏周"的基本国策下 , 分封文王第十四子错叔绣于滕 , 爵为侯 , 是姬姓滕国的开始 。 叔绣及其子孙是周王派来监视东夷各国的亲信 , 初时与鲁、卫、晋、郑地位相当 。 到东周时期 , 周王势微 , 滕国也与薛国、邾国、小邾等泗上诸国多次参与晋、鲁等霸主的征伐、会盟、弥兵、成城等军事活动 。 战国时期 , 滕国更是弱小 , 自顾不暇 。 然而滕国国君姬弘 , 却以仅有方圆区区五十里的小国 , 礼聘孟子 , “法先王""行仁政""施善教""卓然于泗上十二诸侯之上" , 滕国因被孟子誉为“善国"而千古流芳 , 滕文公也被后人称为贤君 。
在雍城遗址东侧约200米处 , 有当地彭氏在那里建的以彭公亭为主的陵园 。 内有金大定乙巳年(1185)建立的《故朝奉大夫墓志铭》碑 , 碑载:"大定乙巳二月辛未 , 阎村彭氏聚族而志曰 , 宗枝蕃茂 , 源派滋久……叩览林地形胜 , 沃衍膏胰 , 前则古滕城溪水浚流 , 灌溉无穷 , 西则公丘城……"彭公亭石柱雕刻精美大气 , 肃穆典雅 , 亭子为石雕而成 , 上面有先父何鸿谟先生题写的“彭公亭"三个大字 , 对联为岳石先生撰题:“大彭一脉千秋远 , 祖训五德万世长 。 "遗憾的是 , 金朝的古碑没有立在亭内 , 而是立了一块做工精细的新碑 。
|山东访谈|雍城访古
本文图片

在雍城遗址上 , 曾建有太平院 , 据说当年香火极盛 。 遗址上原有金大定十年(1170)立的《勒赐太平院碑》 , 上世纪七十年代被拉砖的拖拉机撞坏 , 1983年移入滕县博物馆 , 1992文公台重修 , 又将该碑移到滕国故城善国碑林 。 碑文中记载:"城之左 , 今有彭氏之族居焉……三百余载 , 子孙苗裔八十余家 。 "
据考证 , 这里的彭氏是滕州的原始姓氏 , 又据来这里祭祀的滕氏朋友说 , 这里的彭氏与他们本是一家 , 是留下守护先祖陵墓的后人 。 其实“彭"与“滕"韵相通 , 这不无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