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问题:你们有没有觉得《论语》其实很肤浅?
本文图片
?
【论语|你们有没有觉得《论语》其实很肤浅?】其实 , 这个问题 , 实际上问的是应该怎么读《论语》!
不会读《论语》 , 自然就很难读的懂《论语》 , 也就自然很难体会到《论语》的精妙之处 , 最后自然就会有这样的疑问:《论语》怎么这么肤浅?就好像喝茶 , 不会喝茶的人 , 哪怕经常喝茶 , 也品不出茶的余韵悠长 , 久而久之自然就会有疑问:茶怎么这么难喝?
而事实上 , 茶自然是不难喝的 , 《论语》自然也是很精深的 , 那么 , 我们究竟该怎么去读《论语》呢?当然是要像喝茶那样去品才行!我们自古以来那些老先生在治学方面都特别强调一个悟字 , 不悟不足学 , 不悟不达道 , 就是这个道理!
首先 , 古代 , 尤其是汉代以前 , 由于造纸术
印刷术还未发明的缘故 , 书写的成本相当高 , 这在一定程度上倒逼思想家惜墨如金 , 必须用最少的文字、最简明的话语叙述自己的思想 , 甚至为此不惜省略思考过程而直接给出结论(每一则论语实际上都是一篇论文的题目) , 就像做高考数学卷大题 , 学霸不写过程直接撂答案一样 , 但是你看到了答案不代表你真的会做那道题 , 同理 , 你看到了或者总能听到论语当中的那些话也不代表你真的懂 , 所以 , 必须要悟!非到你能自己写出过程来不算完!
其次 , 汉字的发展有一个过程 , 最早是象形字
, 然后指示、会意、假借 , 最后才有了数量众多的、约占汉字总数80%的形声字
, 而很不巧的是思想超级活跃的先秦时代
没赶上形声字的出现 , 这就导致那些思想巨人的表达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 。 比如“悦”就是形声字 , 然而先秦时代没有这个“悦”字 , 只能假借“说” , 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 。 如果把说话比作做饭 , 那么字就相当于米 , 先秦时代的人们就好像穷人家的孩子似的 , 一个字常常要掰成两瓣 , 甚至四五六瓣用 。 试想 , 在这种情况下 , 我们该怎么做才能正确理解人家说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所能做的 , 除了必要的训诂之外 , 就只能靠悟!非到你跟对方默契到一定程度不算完!
然后 , 是当时的政治环境 。 俗话说 , 饭可以乱吃 , 话不能乱说 , 在当年那个礼崩乐坏、战火频仍的年代 , 更是如此 。 所以周文王解易经需要写很多占卜的内容作烟雾弹 , 所以孔子作春秋需要用含沙射影、以小见大的方法来骂人 。 论语也是如此!只不过因为论语是孔子死后才由他的徒子徒孙编辑出版的 , 所以相对春秋而言更直白一些 , 但仍然有部分隐晦的表达 。 比如“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就间接表达了孔子对于季氏的强烈不满乃至义愤!同时也表达了孔子对社会反“克己复礼
为仁”的无奈和鄙夷 , 堂堂的统治者、堂堂的封禅神山、堂堂的世道因此在孔子心中都不过尔尔!像这些弦外之音
读起来才最有趣 , 怎么读呢?当然要靠悟!非读到能和圣人神交的程度不算完!
此外 , 读论语还有很多拦路虎 , 比如背景知识 , 人物关系 , 文化风俗等等 , 单单是想扫清这些就需要下一番功夫了 , 更别说“读懂”了!
综上 , 如果题主觉得《论语》很肤浅 , 那一定是因为题主只看了目录和前几页 。 别着急 , 慢慢看 , 看得多了自然就懂了 , 等到看懂那一天 , 就会觉得不是孔子太肤浅 , 原来小丑是自己!
- 墓葬|小河墓地挖出泥壳棺,是老祖母的藏宝箱吗?里面有没有神秘宝贝?
- |顿口提竿有鱼,黑漂相反没鱼,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 专升本|专升本毕业,与普通本科毕业生存在差距,专升本还有没有必要?
- |再读《论语》|“射不主皮”“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二则详解
- 常州|深度还原那些在单位里,爱占小便宜的人,看看有没有你们单位的那位
- 论语|一年读一遍《论语》(2022.19)
- 论语|《论语》:欲速则不达,成功在速更在久
- |为何现在很多人都不玩黑坑了,钓友表示“水太深”,你们怎么看?
- |再读《论语》|“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一则详解
- 事迹|我们永远思念着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