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富晓红:如何说话才能让对方更愿意听进去?( 二 )


我把这封信拿出来分析 , 做个实验 , 纯粹是我个人的爱好研究:一直觉得我们在说话方面比较欠缺 , 曾经在知乎里有一篇文章:父母好像都不怎么好好说话的文章 , 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
我自己是位老师 , 同时是位咨询师 , 也是位母亲 , 这三种角色都属于“权威”身份 , 那么站在一个相对“强者”或者“权威”的立场上该如何说话?如何表达才能把我们想传达或者要求或者期待让对方领会并愿意去配合呢?这是我一辈子都想研究的课题和领域 。
言归正传 , 我们先来分析这封信的真诚度 , 首先就打折扣的 。 因为署名是“来自一名普通的居民”一定是假的 。 我们小区目前为止只有三种身份(志愿者、居委会工作者和物业人员)的人才有机会“路过”货架 , 普通居民全部禁足在家 。
如果连身份都要隐瞒或者冒充 , 那么已经没有了诚意 , 更失去了信任度 。 就如作为老师的我冒充学生给学生写一封好好读书的倡议书 , 立场不同 , 写不出学生的真实感受 , 又如何能让学生感同身受呢?这样的效果就会大大打折扣 。 一旦学生知道是老师写的 , 非学生写的 , 会不会对老师的信任从此有所质疑呢?一些曾被倡议书内容打动的学生在获知真相后是否会觉得被欺骗而愤怒呢?从而认为这些文字都是假的呢?那么这样的沟通是不是一开始就埋下了隐患呢?
信的第一段:“度过了对大家来说漫长的7天时间 , 很多人都已经受不了没有饮料、奶茶、零食的日子 。 经过门口货架 , 看到满当当的外卖的时候 , 我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 ”
这是猜测加指责:很多人都已经受不了没有饮料、奶茶和零食的日子 。 请问你怎么知道受不了了?你又是从哪里获知是大部分人?货架上东西多和这有关系吗?货架上的是菜还是零食?我作为志愿者之一 , 去过货架 , 看过货架:绝大部分是菜 , 是必需品 。 你的结论从何而来?不经调查的结论往往只是自己的投射 。 更何况人如果被冤枉或被夸大其词就容易反抗和攻击 , 这一定不是你想要的结果 , 对吗?
“大家需要生活物品 , 每个人都能理解 , 但是能否降低一下生活品质呢?克制一下自己的购物欲望 , 非生活必需品就不要买了 , 蛋糕甜点、零食饮料、酒水等 。 ”
其实大家的生活质量已经很低了 , 不能出门 , 不能工作 , 连何时起何时睡都被打乱 , 大家现在所买的也真的只是果腹 , 保证最后的饮食而已 。 这个时候没有购物欲望 , 只有生存欲望 。 所有的快递都进不来上海 , 大家能买的也就是菜或者偶尔一点熟菜了 。 禁足两个星期来我作为楼长知道我们楼里只有一次有一家他们买了烧烤和啤酒 , 然后我被志愿者几次问话 。 我没有按照志愿者说的通知他们以后不要买了 , 这样艰苦的情况下 , 能买到实属不易 , 不用我说之后也买不到了 。 (解封之前)
居民|富晓红:如何说话才能让对方更愿意听进去?
文章图片

所以你并不理解 , 真理解就不会如此说了 。 之所以打着理解的口号 , 是因为想打感情牌 。 但人的本能是很强大的 , 会嗅出真相 。
“为什么一边嘴上说着志愿者很辛苦 , 一边实际行动却还在不停地增添负担?真的那么需要吗?送得晚了是不是还要抱怨几句?”
反问句的隐意是指责 , 就如一位妈妈跟孩子说:“你既然知道我很辛苦 , 那你为何还不好好读书呢?”“送晚了抱怨几句”是猜测?是想象是担心还是事实?我不得而知 。 但是我一直很感恩的 , 每次他们送过来都说声谢谢 , 我们楼道里的人也都很感谢送货的志愿者 , 每次都在群里接力喊人 , 心疼志愿者喊多了 。 以此推人 , 相信绝大部分人都如此吧 。 当然也不排除你说的 , 但是大趋势不是如你所说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