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都在细致地观察春天 , 我们所看到的春天 , 跟上一年又有什么不同?我们还会在同样的地方 , 看着同样的树和花朵 , 我们是否还能有些新鲜的观察和感受?重新翻看《森林报》时 , 在春天卷的卷首 , 又再度遇到比安基的这段话 , “每年的春天都是崭新的 , 不管你活上多少年 , 也不会看见两个一模一样的春天” 。
春天每年都会来 , 植物开始生长 , 大地重新变绿 , 开花、结果 , 之后又是落叶、休眠 , 如此循环重复着 。 季节轮回的节奏看似是固定的 , 不过 , 从微观的视角来看 , 每个春天的确不会一模一样 。
文章图片
美人梅 (欧阳婷/摄)
气象学意义上所计算的春天来临的时间 , 每年都是不同的 。 更何况 , 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会影响到物候、季节和生命 , 气候变暖、栖息地环境的改变、食物的种类和数量影响着候鸟到来的时间、植物生长的大小年……这一切 , 都会使得我们所看到的春天局部在发生着细微变化 。 从宏观上来看 , 在一个更长的时间尺度里 , 自然当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 生物的生命进程不断在进化 , 为了适应环境、适应物种间的竞争 , 这个适应的过程使得它们不断地做着调整、修正和改变 。
伊丽莎白·毕肖普有一首诗《北海芬》(North Haven) , 是一首怀友之作 , 有一小节便也是这样写的:“金翅雀归来 , 或其他类似的飞禽 , 白喉雀五个音节的歌谣 , 如泣如诉 , 把眼泪带入眼中 。 大自然重复自身 , 或几乎是这样:重复、重复、重复;修改、修改、修改 。 ”重复三次的“重复”和“修改” , 有着一种节奏感 , 以及加重的语气 。
因为疫情的隔离
春天无人踏足的地方
如何理解“重复”和“修改”?一个印象极深的例子 , 便是2020年的疫情期间 , 美国田纳西大学、得克萨斯大学等的科学家合作进行了一项研究 , 以旧金山湾区常见的白冠带鹀(white-crowned sparrow)为分析对象 , 比较了2015年和2016年的4月至6月期间特定地点的白冠带鹀的叫声与2020年同时期的叫声 。 结果发现 , 旧金山的白冠带鹀在疫情暴发之后改变了它们叫声的频率和音量 , 歌声变得更美 , 也传得更远 , 能更好地吸引配偶了 。 这个研究结果发表在了《科学》杂志上 。
文章图片
泡桐 (欧阳婷/摄)
几十年来 , 旧金山城市交通流量的持续增长 , 噪音水平不断升高 , 白冠带鹀在城内繁殖地区的噪音是在乡村的三倍 。 鸟类不得不增大它们求偶的歌声来使配偶听见 , 虽然这可以让雄鸟的声音不被噪音淹没 , 但是它们歌声中的颤音却并不能被传到远方 , 也没法更好地吸引潜在对象 。
疫情以及之后的封城和隔离 , 使得城市噪音大大降低了 , 在这个不同寻常的安静的春天 , 白冠带鹀开始以较低的音调和音量歌唱 , 叫声轻柔 , 更低的振幅(音量)能够唱出更优美的歌声 , 不但可以更好地沟通 , 让声音传播得更远 , 而且也让雄鸟节省了体力 , 提高了交配的可能性 。
这个研究正是揭示了鸟类行为的可塑性 , 它们能够根据人类活动产生的新条件而快速地改变其行为 , 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 并从新的环境条件中受益 。 而纪录片《地球改变之年》(The Year Earth Changed) , 就像是把一个更为全景式的生态报道视觉化了 , 在疫情时代 , 人类较少活动的一年 , 也是大多数动物拥有了福利的一年 , 噪音和污染都降低了 , 动物在春天能够更好地求偶繁衍 。 然而当世界重启以后 , 或者一切还依然照旧 , 不过至少能够让我们想一想 , 人类和动物共享着有限的地球资源 , 人该如何对待自然 。
- 求职|找工作时才知道,理科生和文科生的差距不是一星半点,幸好没选错
- 文物|博物馆文创“卷”出新高度!印满文物和历史的卷纸,你想用吗?
- 信仰|偶思拾零
- 散文|《就爱这人间烟火》:品味生活的诗意和温情
- 西游|难怪孙悟空敢大闹地府和天宫,你看他有几条命
- 和田玉籽料|和田玉籽料“一级白 童子执灵芝”
- 邮票|刚开始收藏翡翠的人,可以从手镯入手,这样的饰品才有价值
- |读印:陈豫钟“竹景盦”,篆刻创作,从“篆法”开始
- 感受力|甜和疼一样是有层次的
- 大板|男子钓鱼上瘾,将床和锅碗瓢盆也搬到河边,网友:明显就是摆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