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丘德民工作经历:职场综艺沉浮录( 三 )


相比国产职场剧不断陷入金句效应 , 极致化的职场设定 , 温暖明亮的综艺基调 , 大部分职场综艺其实都走在了相对正确的道路上 , 专业、理性和克制 。 这当然是值得肯定的 。
职场综艺不是偶像剧:消解浪漫但不“绝对写实”?
Q1的职场综艺颇有耳目一新之感:《一往无前的蓝》以明星消防新生的视角展现了消防行业的内核肌理;《初入职场的我们·法医季》硬核职业令人眼前一亮 , 推理烧脑的气质吸引了忠实观众;《我们的滚烫人生》则是一档多职业体验真人秀……
消防、法医、飞行员、见习特警 , 还有此前综艺中所聚焦的律师、医生、主播、金融等 , 职场综艺在职业类型上的覆盖显然已经足够多元 。 某种程度上 , 这些跳出传统职业的选择 , 满足了30岁以下年轻人的“猎奇心理” , 又兼具科普、致敬之意 , 也更符合当下年轻人的就业倾向 。
但另一方面 , 高门槛、精英化、高颜值也在成为职场综艺带给很多观众的第一印象 , 这仿佛是一出出精致、“变异”的职场精英剧亦或是偶像剧 。 最普世的职场话题 , 是否与大众越走越远呢?
在霍钢看来 , 职场综艺不同于恋综的浪漫主义色彩 , 它天然就是要消除浪漫主义的 , 但是又不能“绝对写实” 。 对于创作者来讲 , 这其中涉及的一个命题 , 应该是如何挖掘普通人的成长和故事 。 人物弧光 , 也是职场综艺进入真人秀时代的最大魅力所在 。 行至如今的职场综艺 , 必须更加深入到职场人的精神世界里 。
据霍钢透露 , 《初入职场的我们》的六位实习生 , 其实也是一个艰难的选择过程 。 “从数千人里慢慢收口缩小到几十人的范围内 , 然后大家集体投票 , 从颜值到差异化都在考虑范围内 。 ” 而挖掘实习生与大佬之间想象空间、以及对他们之间化学反应的预判 , 更是花费了极大力气 。
至于市场频频诟病的职场综艺中素人嘉宾的普遍精英化问题 , 在霍钢看来 , “他们”应该是优秀的 , 优秀本身并不是错 , 但也应该是生活中能够看到、接触到的那种‘别人家的孩子’;而综艺表达更重要的 , 是如何在他们身上挖掘大众的“影子”、以及普通人身上的小光辉 。
【经济|丘德民工作经历:职场综艺沉浮录】他同样强调节目拍摄中的“遵循客观规律、尊重真实” 。 他不否认会有“综艺天菜”的存在 , “作为创作者 , 自然是接受惊喜 , 然后灵活去呈现和放大” 。 但更多的 , 一位素人嘉宾能有多出彩 , 更多的基于本性使然、以及是否符合节目想要传递的精神内核 。 真实感 , 是大众对职场综艺对最初也是最高的要求 。
“当比你优秀的人 , 也在犯你会犯的错误、也会有自己胆怯的事情 , 综艺节目不去粉饰这些 , 本身就会产生一种情感上的共鸣和激励 。 ”霍钢解释道 。 而这句话的背后 , 其实是《offer2》中的丁辉、《法医季》中的向琴琴这类“非精英性人才”存在 , 往往能够率先出圈的底层逻辑 。
对于市场频频诟病的明星观察团问题 , 在霍钢看来 , 观察团的设置本质上是考虑代入感、降低“观看门槛”以及提供信息增量 。 它是基于用户心理、用户行为而产生的综艺设定 , 也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观众在非专业观看的时候导致的弃剧行为 。
“真人秀不是纪录片 , 单纯的记录可能缺少观看时的代入感 , 大量碎片化的片段需要一个陪伴式、另一视角的解说” , 霍钢进一步解释道 。 而观察室嘉宾的考量不在于流量、话题、知名度 , 而是专业性 , 至于市场的两极化评论 , 更多是观赏习惯和嘉宾发挥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