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十七岁不哭》剧照
1998年播出的电视剧《将爱情进行到底》 , 则成为表征90年代青春剧文化的巅峰之作 。 亦有观点认为该剧确立了国产类型化的青春题材生产范式 , 为具有浪漫色彩的现实主义叙事找到鲜活注脚 , 并在格局意识上有所延展 , 由他者反观自我 。 也正是如此 , 中国青春剧的类型化特征得以完整构建:它是年轻态的 , 在面向广大青年观众进行美学传达时 , 部分依托于偶像化、年轻态的叙事手法 , 寻求无壁垒的共情特质;它也是社会性的 , 作为一种主流的现实题材 , 青春的现实主义是青春剧叙事的逻辑起点 , 真实的成长物语构成这种类型创作的基本价值底色 。
与之相对地 , 则是中国青春剧在千禧年之后逐渐走入的“去类型化”困境 。 世纪之交 , 成长起来的90后受众构成新一代主力收视人群 , 自我意识的多元表露、去中心化的价值认同 , 都让青春剧可讲述的故事愈发丰富 。 这一时期 , 繁荣的青春剧市场创造了很多新的可能 , 逐步分化出两类作品:其一 , 是以2001年《流星花园》和2003年《红苹果乐园》为代表的“移植”青春剧 , 通过对中国台湾、日韩的偶像剧复刻完成类型解构 , 内嵌其中的偶像化叙事极尽浪漫想象 , 同时也面临符号化图解青春的诸种诟病;其二 , 是本土化势力的崛起 , 以赵宝刚“青春三部曲”(《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北京青年》)为代表的创作 , 勾画游走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社会向青春 , 尤其关注从校园走向社会的身份转变的现实颗粒度 。
文章图片
《北京青年》剧照
然而 , 看似繁荣的局面却并无法遮蔽青春剧日渐失焦的状况 , 无论是指向偶像化或者都市化的青春剧 , 在丰富叙事要素的同时也面临青春叙事被全方位解构的困境 , 这种不断被放大的去类型化趋势 , 实质上很难维系青春剧此前培养起的创作范式 。
2010年后 , 以残酷青春剧、甜宠剧为代表的IP改编剧 , 如《匆匆那年》《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等 , 以青春之名构造极端的情绪体验 , 或痛或甜的情感体验仅仅是为谋求影响力效应形成的一种话语策略 , 实则是对“流量”“颜值”等流行文化症候的服膺 。 当然 , 近年来也有如《最好的我们》《一起同过窗》等佳作 , 但总体还是面临着严峻的类型危机 。 现实的状况是 , 不断去类型化的青春剧 , 呈现出在追求现实主义和流量效应之间的摇摆不定 , 并在全面拥抱消费文明的抉择下变成一种快速攫取市场注意力的速食产品 , 愈发显得无关痛痒 , 这从近年中国青春剧出现的“只看偶像不看剧”“IP改编热”“翻拍潮”等问题中可管窥一二 。
文章图片
《最好的我们》剧照
这背后投射出的中国青春剧困境 , 关乎其“身份”的焦虑 。 “青春剧无青春”的现象 , 反映出当前中国青春剧游走在偶像剧与“爽剧”之间且无法寻求到更多具有进步意义的解释空间的捉襟见肘 。 较之此前二十余年的发展 , 青春剧在近十年来所面临的意义窄化、立意游移等状况 , 都是构成类型危机的主要表现 。 在甜宠剧、残酷青春剧大行其道的当下 , 青春叙事的呈现时常沦为一种视觉奇观 , 悬浮于真实的成长物语之外——青春剧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似乎已经很难回答 。
- 牺牲品|30年纪念!《 少年吔,安啦!》发布4K修复版海报,7月8日在中国台湾地区的重映活动预热
- 青春|请回答1988:为什么很多人看完这部剧之后,心里会非常难过?
- 青年|《热血同行》:华丽的少年励志诗
- 青年|《这里禁止恋爱》开播,卢东旭陈思宇主演,爆笑甜宠,有趣爱情剧
- 青年|未映先火的五部华语片,阵容一部比一部豪华,你最期待哪部?
- 什么|我的青春期:最能够走出小县城的李春霞被‘早恋’毁了
- 片段|欧美超撩人青春电影《之后》,超甜玛丽苏拯救你的无聊假期
- rap|退赛的李熙凝,登上最新一期《快乐大本营》,第二个杨超越诞生?
- 青年|通过《星辰大海》,就能知道周冬雨这些年经历了什么!
- 青春片|有家长助攻的早恋才是真狗粮,七夕不如来看《盛夏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