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杨付涛主动补贴饭钱车费 , 最终也没有一个人坚持下来 。 “外人指望不上 , 我就只能指望我儿子了 。 ”
为了增加儿子对这项老手艺的兴趣 , 2016年 , 杨付涛带着儿子参加了文化和旅游部举办的木版年画高级研修班 。 经过协商 , 杨付涛和儿子达成了共识——父亲把儿子教会 , 但是儿子可以不从事这一行 。
未来的儿媳妇也成了杨付涛的希望 。 “现在儿子还没有媳妇 , 等他有媳妇以后 , 把这摊儿交给儿媳妇来管理 , 我们两个就退居二线管经营 。 只要儿媳妇愿意接这个事 , 就不愁儿子不干 。 ”一旁的妻子也附和了几句表示赞成 。
让木版年画
带着艺人心跳与呼吸
杨付涛介绍 , 上世纪90年代 , 杨家埠就出现了机器印刷的年画 。 2010年左右 , 灶神年画的手工作坊就被机器生产顶出了市场 。 杨付涛说 , 不过 , 如果作为收藏品和艺术品 , 机器生产的年画毫无价值 。
在杨付涛看来 , 手造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年画制作的全程都离不开人的创造 。 电脑也可以刻版 , 刻出来的工整有序、深浅一致 , 但没有生命 。 而手工刻版 , 带着艺人的心跳与呼吸 , 刀起刀落 , 可以视心情而刻 , 也可以一气呵成 , 一块普普通通的木板因为沾染了人的汗水才有了灵气 。 说着 , 杨付涛拿起他的工具 , 进行了演示 。
【|杨家埠木版年画传人杨付涛:刀起刀落,刻下对生活的期许】采访的两个小时过程中 , 杨付涛的妻子崔全峰一直在印刷木版年画 。 她右手拿起刷子蘸取调制好的颜料 , 在刻制好的木版上刷涂 。 反复几次下来 , 一幅鲜艳的木版年画就出现在白色的纸上 , 浓墨重彩的色块互相映衬 , 反而彰显出一种莫名的和谐和活力 。 一张木版年画至少需要印刷6遍 , 崔全峰一天最多能印制400张 , 也就是说 , 同样的动作 , 崔全峰一天要重复2400次 。
像杨付涛和崔全峰这样的夫妻店是现在常见的搭配 。 从最初的个体户经营的副业 , 到后来成为带动一方经济发展的产业 , 如今又回归到夫妻店的模式 , 未来或许又将回归为一门副业 , 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发展 , 不断与时代周旋 , 在不同的年代找寻最合适的经营方式 。
文/片 齐鲁晚报采访人员 李旭旭 蔚晓贤 于晓雪 见习采访人员 徐逸杰 孙冰倩
- |朱国振——青年画家艺术作品赏析
- 扑灰年画|山东手造|高密扑灰年画:“20道工序”赋彩“二度空间”
- 薛松|看古典油画、宋元山水、木板年画……薛松艺术展带你领略多元图像
- 王瑞江|王瑞江——青年画家艺术作品赏析
- 资产|杨柳青年画数字版权藏品一炮打响
- 传承|纪录片《过年的画》聚焦杨柳青年画——传统手艺 代代传承
- 技艺|纪录片《过年的画》聚焦杨柳青年画
- 技艺|纪录片《过年的画》聚焦杨柳青年画—— 传统手艺 代代传承
- |李思喆——青年画家作品赏析
- 武强县|《老虎喊你戴口罩》河北武强创作年画海报说防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