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埠木版年画传人杨付涛:刀起刀落,刻下对生活的期许

来源:齐鲁晚报
相传 , 木版年画自明代洪武年间由川入鲁 , 机缘巧合在潍坊的杨家埠落地生根 。 当年的先辈们 , 农忙时拿起锄头下地干活 , 农闲时拿起刻刀、刷子 , 刻木版、印年画 。 经过650多年的传承发展 , 这项外来的手艺竟成了潍坊最具特色的文化符号之一 。 近日 , 潍坊市木版年画第二批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杨付涛向采访人员讲述这项老手艺的前世今生 , 也讲述一代代年画艺人们如何用刀刻下对生活的期许 。
19岁接过父亲衣钵
经历了世事变迁
这家已有30多年历史的“杨老师传人店” , 开在距离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不到五百米的地方 。 推门进去 , 悬挂在屋子半空中的风筝、堆成小山一般的剪纸文创产品、礼品盒 , 使这间20平方米左右的房间更加逼仄拥挤 。 就是在这间看上去有些凌乱的铺子里 , 杨付涛接过父亲杨洛书的衣钵 , 刻出无数的木版 , 印出不计其数的年画作品 。
|杨家埠木版年画传人杨付涛:刀起刀落,刻下对生活的期许
本文图片

正在刻版的杨付涛
店内只有杨付涛老两口 。 杨付涛的妻子正在窗边印刷年画 , 在她身后摆放着各式各样印制完成的作品 。 店内只有刷动颜料和纸张翻动的声音 。
“比起其他一些非遗项目 , 杨家埠木版年画的现状还算理想 。 ”杨付涛坐在他的工作台前告诉采访人员 , 这个小店虽不起眼 , 但一年能带给他四五十万元的收入 。
杨付涛告诉采访人员 , 像他这样以刻版、印画为主的门店杨家埠还有七八家 。 而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 杨家埠制作木版年画的作坊有七八十家 。 世事变迁 , 现在仅存的七八家门店撑起了整个潍坊的木版年画行业 。
杨付涛还记得 , 上世纪80年代中期 , 他才二十出头 , 当时上门来排队取货的顾客最长能等一个星期 , “那个时候我们家光印刷工就雇了6个 。 ”
但木版年画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 从门庭若市到鞍马稀 , 也仅仅是“一瞬间”的事 。
“儿子长大了 ,
却没想成为我”
在杨付涛19岁的时候 , 父亲杨洛书用几年时间将自己的毕生所学倾囊相授 , 将这门祖传的手艺交到了他的手上 。
在杨付涛看来 , 父亲杨洛书是一座难以超越的山峰 。 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杨洛书“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的荣誉称号 , 作为山东潍坊杨家埠百年画店“同顺德”的第十九代传人 , 杨洛书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代表性传承人 。
时过境迁 , 如今当杨付涛成为一个父亲 , 他的儿子却已经不愿意再选择跟他一样的路 。
儿子出生于1997年 , 现在青岛一家药企工作 。 儿子不想放弃自己的工作回来继承家传手艺 , 这让已经59岁的杨付涛感到很无奈 。 “有首歌不是那么唱 ,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我现在成了我父亲那样的人 , 可到我这一代 , 没人愿意变成我了 。 ”
寻找传承人是每一代非遗手艺人必须面对的问题 , 现在这个问题来到杨付涛这里 , 变成了一个难题 。 儿子常跟杨付涛说的一句话就是 , “干其他行也能赚钱 。 ”而对杨付涛来说 , 这不是一个经济层面上的问题 , 而是一个更为重要的手艺传承的重大命题 。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 两代人有着截然相反的考虑 。
杨付涛说自己也招过徒弟 , 先从亲戚圈里的年轻人“下手” 。 “那时候出国是一件很风光的事 , 我用这个事来吸引他们 , 我说只要你踏进我这个画店的门 , 只要有出国交流的机会就带着你 , 来了以后我干你就看就行 , 看会了再上手 。 ”可是 , 大多数人心血来潮拜了师 , 坚持不了几天就再也不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