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子端根据可考究的旧照以及相关史实重新画作 , 将已经消失的地名一一重现 。 不仅如此 , 三坊七巷修复改造前的老牌坊面貌 , 他也都保留着 , 诸如塔巷巷口牌坊上颇为特色的宝塔、衣锦坊坊名旁的两扇红色窗门等 。
独具特色的民俗
福州是一座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名城 , 其民俗文化形式内容丰富多样 。 通过画作的形式 , 郑子端将福州当地不少传统习俗呈现了出来 , 众人舞龙灯、亲家舅送灯、出嫁女儿送拗九粥等 , 都被记录在画卷之中 。
每逢元宵节庆 , 福州就会有舞龙灯的传统活动 。 舞龙灯 , 俗称龙灯舞 , 自唐朝始在福州地区就已流传 。 表演舞龙灯时 , 一人舞龙珠 , 另九人各持龙灯一节 , “九节一珠”有“十全十美”之意 。 画卷中的持龙灯者姿态各异 , 龙灯舞得活灵活现 , 十分传神 。
福州坊间还有“送灯”的民俗 , 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亲家舅送灯” , 即姑娘出嫁第一年 , 由她的弟弟送达 , 他们把花灯挂在甘蔗的两头 , 第一年送“观音送子灯” , 第二年送“孩儿坐盆灯” , 第三年送“状元骑马灯” , 因福州话里“灯”与“丁”谐音 , 取添丁之意 。
画中可见一女子手挎食篮 , 做欲往某处去状 , 实际上她是在赶往娘家的路上 , 要为父母奉上拗九粥 。 这也是福州特有的民间传统节日——拗九节 , 当地有送拗九粥的习俗 , 即已出嫁的女子 , 要在正月廿九之前将拗九粥奉给父母以示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 以尽孝顺父母之心 。
形式多样的叫卖声
清末举人王国瑞有诗云“正阳门外琉璃厂 , 衣锦坊前南后街” , 将南后街与琉璃厂相媲美 , 其热闹程度可见一斑 。
画中的南后街上铺面林立、商贾云集、熙来攘往 , 而形式多样的叫卖声也给郑子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据郑子端所说 , 这幅画大概画有500多个市井名人 。 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福州四怪”:看眼睛的“颠婆”、卖虎标万金油的“马仔”、生意失败改行的算命先生和卖面包的小贩 。
旧时称呼虽为“颠婆” , 但此“颠”非彼“癫” , 并非指精神上有疯癫之症 , 而是指走起路来东一颠西一倒 。 看眼睛的“颠婆”原住吉庇巷状元府旁 , 人不高 , 常身着一袭红色 , 手拿雨伞 , 身挂看诊的牌子 , 走街串巷为人看眼病 , 用绣花针来“针灸” 。 其技术高超 , 为人称道 , 但“酒香也怕巷子深” , 免不了有些独特的叫卖方式 。
因她身着红色 , 颇为艳丽 , 所以当看眼睛“颠婆”走在路上时 , 玩耍的孩童们便会高声齐呼“看眼睛‘颠婆’!看眼睛‘颠婆’”!她见状随即用雨伞敲击地板发出声响 , 街坊邻居们听到如此动静就知道看眼睛“颠婆”来了 。
曾有一个卖“虎标万金油”的华侨叫作胡文虎 , “马仔”受他雇佣帮忙贩卖万金油 。 “马仔”身上着一“虎”字 , 手拿洋铁皮所制喇叭叫卖 , 声称“虎标万金油”包治百病 。
郑子端说 , 此处也有一则逸事 , 说的是“马仔”此人喜开玩笑 , 他常和小孩儿说:“我什么东西都不怕 , 但你若是叫我‘姐夫’我就会和你急 。 ”天真的孩童们“姐夫”“姐夫”地大喊 , “马仔”就见状装出很急的样子 , “被占便宜”的姐姐们便会急眼 , 不少小孩因此受到责骂 。
郑子端说 , 现在很多叫卖声都消失了 , 但在画作中 , 他仍保留着 。 比如盲人在前头由儿子牵着走 , 拿着铜制铁器敲击出“锵锵”的声音 , 这是表示盲人按摩的生意开张了;再如卖莆田软糕的会发出“哦”的声音 , 如今现代的三坊七巷商铺仍在售卖这种糕点 , 形如今天的黄米糕;还有“popipopi”的声音 , 那是福州有名的“扑扑面” , 由小贩肩挑一副担子进行贩卖 。 郑子端说 , 有人因年轻时极喜食此面 , 曾写信到管委会要求恢复“扑扑面” , 如此可知其美味 。
- |70个与历史人物相关的成语,帮孩子长知识!
- |(纸刊备选)大山的孩子|黄毓洪(福建)
- |夜读|宅家的日子,与素颜和解?
- 佛山|广东一男子野钓发现巨型黑影,果断将其弄起来,众人瞬间不淡定了
- |凉州攻鼓子入选 教育部“传承的力量”大型展播系列节目
- |佳作主场丨挖笋子去不?每到这个时节,竹林里开始热闹起来
- |金世遗最厉害的弟子,中原武林公认的天下第一,却栽在徒弟手上
- |元十三限练成伤心小箭后,为何第一个杀的人是他最爱的妻子?
- 疫情|闭馆三周后,李自健美术馆、谢子龙影像艺术馆等今日恢复开放
- |海南走笔|包容的椰子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