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地区|《爱拼会赢》:闽南古厝的乡愁家国情

闽南地区|《爱拼会赢》:闽南古厝的乡愁家国情
本文图片

《爱拼会赢》
闽南古厝的乡愁家国情
文|冯昭
一部电视剧 , 让闽南传统建筑民居迅速“蹿红” 。
近日 , 改革开放主题电视剧《爱拼会赢》在央视一套圆满收官 。 这部涵盖两家族三代人、四十年时间跨度的创业故事 , 以高海生、叶大莲夫妻从卖碎布头衣服到开设工厂为主线 , 串联起闽南式的亲情与商情 , 展现了晋江人“爱拼会赢”的奋斗精神 。
剧中频频出现的红砖古厝 , 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这些隐含在剧情背后的古厝文化同样精彩 。
南洋归来的精神依托
《爱拼会赢》的开篇 , 出现在闽南厝江一带的街居房屋之间 。 敲窗传信、隔窗喊话等剧情 , 带出了闽南古厝“出砖入石燕尾脊”的建筑特点 。
闽南地区|《爱拼会赢》:闽南古厝的乡愁家国情
本文图片

《爱拼会赢》剧照
某种程度上 , 古厝是闽南地区文化融合的产物:秦始皇统一中国 , 在福建设置闽中郡 , 开启了中原地区与闽南百越的文化交流;汉晋时期 , 中原汉民南迁 , 推动了闽南文化的形成;宋元时期 , 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启航点和东方大港 , 由阿拉伯和波斯商人带来了伊斯兰文化;明清时期 , 欧洲商人和传教士则带来了西方文化 。
而闽南人素来有背井离乡、下南洋打拼的谋生传统 。 但是 , 无论他们漂泊多远 , 回乡后一定要倾尽家财盖一座四周封闭的红砖厝 , 通过严谨精巧的布局 , 把居住、家族教育、宗庙祠堂等功能结合起来 , 以深邃的睿智思考如何壮大家族、繁衍生息 。 对他们来说 , “起大厝”就是衣锦还乡的最好证明 。
这样 , 百越文化、中原文化、阿拉伯文化、南洋文化、西方文化不断融合 , 使闽南建筑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人文内涵——无论寺庙、道观还是民间宅第 , 屋顶多作曲脊 , 并且弯曲度随着建筑规模变化 , 越是高等级的建筑 , 屋脊起翘越明显 , 最终在屋角尾端分叉 , 形似燕尾 , 因此被称为“燕尾脊” 。
闽南地区|《爱拼会赢》:闽南古厝的乡愁家国情
本文图片

燕子和蝴蝶飞过晋江古石桥安平桥桥头的燕尾脊
燕尾脊高高翘起 , 为方方正正的古厝平添了几分灵动 , 除富贵、吉祥的寓意 , 闽南人还将“燕子回巢”的情感倾注其中 , 寓意无论走多远 , 都不要忘了回家的路 。
如今 , 分布在闽南各地的数百座红砖厝 , 已成为闽南人留住乡愁、生生不息的象征 。
不翼而飞的传家之宝
《爱拼会赢》取景地之一的嵩口古镇 , 不仅是福州市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 也是南宋爱国词人张元幹的故乡 , 这里大大小小分布着上百座明清民居 。
【闽南地区|《爱拼会赢》:闽南古厝的乡愁家国情】闽南地区|《爱拼会赢》:闽南古厝的乡愁家国情
本文图片

张元幹故居
嵩口镇最负盛名的古厝 , 是位于下坂村的用坦厝 。 这座大厝占地5000多平方米 , 由清朝乾隆年间富豪陈上珍所建 , 内有正大厅、下厅、横厝、横厅、书斋、门楼、内埕、外埕、雨水井、后花园及大小不一的200多个房间 。 正大厅内的“孝友”金匾 , 则是咸丰年间朝廷对陈氏族人的嘉奖 。
陈上珍又名陈用坦 , 当地文献记载 , 他为人睿智、仁慈、俭孝 , 一方面命家中丁壮广开土地 , 一方面在嵩口镇盘下数间商铺 , 做起木材、粮食、土产生意 。 虽然财源广进 , 陈用坦又是一个极度节省的人 , 兴建用坦厝的时候常背起一个粪筐 , 在驿路、田野中拾粪 。 但对于乡间孤弱 , 他常施粥赈贫 , 修桥铺路 , 造福乡邻 。 道光年间 , 县里重建文庙 , 捐银六百两的三家 , 其中就有陈用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