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大侦探第七季》口碑割裂:撬动产业过后,现象级内容综艺应该怎么走?

推理|《大侦探第七季》口碑割裂:撬动产业过后,现象级内容综艺应该怎么走?
文章图片

作为掀起国内百亿“剧本杀”市场的现象级综艺 , 《明星大侦探》在五年里播出六季 , 凭借扎实剧本累积一批忠实观众 。 时隔两年 , 其以《大侦探第七季》之名再度回归 , 其热度口碑虽超过同档期或同类型综艺 , 但与前六季相比还是明显拉开了差距 。
有人说这是难逃“综N代”后劲不足、IP疲态的创作传播规律;有人说是因这类节目水准高度依赖“剧本杀”文本质量所导致的必然结果;也有人说是在普法和娱乐节目的左右摇摆中失去了节目立身的特色;还有人则认为撒贝宁等颇具综艺感嘉宾的集体缺席 , 降低了节目的可看性 。
这些分析各有道理 , 值得反思 。 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 围绕《大侦探第七季》未能延续昔日超高热度与口碑的讨论 , 恰恰为国内综艺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样本 。 作为“综N代” , 《大侦探》主创并未急于“上新” , 强求“年年见”;面对已有成功IP , 节目也没有“吃老本” , 而是努力创新探索 , 不仅在嘉宾上“以老带新” , 同时在剧本创作上也在呼应前作的同时 , 致力于令其承载更多社会关切与思想深度 。 浪遏飞舟之时 , 《大侦探第七季》所呈现的创作踟蹰与市场反馈摇摆 , 具备一定的借鉴价值 , 其不止停留在节目的生命力层面 , 也指向一个更新的命题——在撬动线下新兴产业过后 , 以内容为核心驱动现象级综艺下一部应该怎么走?
拉胯?用心?口碑割裂本质是观众群体圈层属性不同
一边是“跌落神坛”“剧本拉胯”的失望吐槽 , 另一边是“制作用心有诚意”“嘉宾表现依旧在线”的满足欣慰 , 《大侦探第七季》虽不至于用“口碑两极”形容 , 但就目前反馈看 , 观众对其评价有着明显的分歧 。
仔细追究 , 这种分歧其实并不矛盾 。 拆解节目模式 , 其基本遵循了“剧本杀”的游戏环节:角色介绍——现场搜证——推理解谜 。 稍有不同的是 , 明星嘉宾的参与是整个过程有了更多情境演绎成分 。 嘉宾更有戏剧性的表演 , 为观众作为“旁观者” , 提升了沉浸其中的“代入感” , 而逗趣搞怪的即兴互动 , 则缓解了推理带来的紧绷感 , 使节目风格更为轻松明快 。
推理|《大侦探第七季》口碑割裂:撬动产业过后,现象级内容综艺应该怎么走?
文章图片

而这就意味着 , 观看节目的观众也分出两种人群 , 一类是推理解谜的爱好者 。 他们首要关注的 , 是节目“剧本”的质量 , 是案件推理过程是否“烧脑” , 是剧情是否不断反转、结局出人意料 。 《大侦探第七季》带给观众的最大感受是 , 剧本更注重戏剧故事的演绎 , 然而谜题线索存在漏洞 , 弱化了推理的乐趣 。 尤其是第五案《飞跃子午线》中 , 剧本着重渲染主角间复杂的情感故事 , 单个嘉宾长达十多分钟的“念剧本” , 生生把推理解谜变成了“故事会” 。
推理|《大侦探第七季》口碑割裂:撬动产业过后,现象级内容综艺应该怎么走?
文章图片

而另一类观众则更期待嘉宾带来的综艺感 。 尽管少了撒贝宁、白敬亭等此前被观众赞为“爆梗”的常驻嘉宾 , 但张若昀、大张伟、魏晨等人还是以各自风格贡献了不少笑点 。 而节目组 , 也在剧本与制作上 , 时不时“致敬”此前节目内容 , 激起观众的美好回忆 。 比如在第六案《机智的老年生活中》 , 昔日风华正茂的NZND乐队 , 迈着蹒跚步履以老年乐队形象再聚首 。 而比起节目初期简陋的“格子间”内景 , 新一季节目开篇《童话学院之毕业悸》甚至做到了对城堡外景以及数个房间的豪华搭建 , 所以给观众带来更好的观赏体验和戏剧沉浸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