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_文化|为何现在小说难见风景描写(有赠书)( 三 )


视角源自眼睛 , 眼睛则源自心灵 。 达·芬奇有一句名言 ,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 作为一个杰出画家 , 达·芬奇笔下人物的眼睛都是心灵的窗户 , 《最后的晚餐》里那些人物的眼神里透露出的情绪 , 都是灵魂的真实写照 。 对于现代小说而言 , 叙述视角看到的、表现出来的事物正是作家心灵的投射 。 从文艺创作心理学的角度看 , 今天小说家笔下风景的缺失 , 正是心灵深处某种精神的缺失 。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文学的境界 , 存在“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之分 , 但又强调“一切景语皆情语” 。 这个“情”是作家内心的存在 。 法国新小说派强调“物化”与“无我的零度” , 本身就是一种哲学上的追求 。 思想的匮乏、哲学的贫困 , 造成了心灵的空洞 , 也造成眼睛的空洞 。
风景描写其实是文学创作的基本功 , 就像绘画的素描和写生一样 , 需要下功夫苦练才能完成 。 近来一些所谓创新的美术作品 , 新奇是新奇 , 怪异是怪异 , 画家不乏想象力和创造性 , 但由于缺失基本的素描训练 , 他们的作品往往只能称之为“装置” , 或者干脆是“行为艺术” 。
优秀作家都有自己的哲学在支撑 。 鲁迅作为伟大的思想家 , 笔下的风景为何让人难以忘怀?因为这些风景是鲁迅思想的载体 。 《故乡》开篇写道:“渐近故乡时 , 天气又阴晦了 , 冷风吹进船舱中 , 呜呜地响 , 从篷隙向外一望 , 苍黄的天底下 , 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 , 没有一些活气 。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 ”这是对当时乡村败落的一种真实的描绘 , 也是鲁迅对旧中国社会悲凉而恨铁不成钢心理的充分体现 , 他对辛亥革命的失望和对中国社会的忧思也渗透其中 。
小说_文化|为何现在小说难见风景描写(有赠书)
本文图片

吴冠中画作《鲁迅的故乡》
汪曾祺是一个非常讲究叙述的作家 , 是一个惜墨如金的作家 , 但在其代表作《受戒》和《大淖记事》里却有着大片大片的风景描写 , 与风俗民情融为一体 , 不仅成为小说的有机体 , 也成为小说的“主建筑” 。 这和汪曾祺的小说观念有关 , 他认为氛围即故事 , 他追求的是和谐美学 。 我们在汪曾祺的那些漫不经心的风景描写中 , 读到了人与自然、环境、生活的和谐 。
虽然当下不少小说的风景描写缺失 , 但令人欣慰的是还有一些作家没有放弃 。 在刘亮程、马金莲等作家的小说里 , 依然能欣赏到优美的风景描写 。 马金莲笔下西海固的乡村图景是温馨和善意的 。 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和《捎话》对新疆风景有着浓墨重彩的描述 , 甚至让风景本身成为小说的主体 , 受到热切关注 。
顾城有一句著名的诗 ,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 如果一个人内心是灰色的 , 用灰色的眼睛去看世界 , 看到的更多是市场关系下的人际冲突、利益瓜葛和精神困惑 , 心中怎么会有光明而优美的风景世界呢?
(作者:王干 , 系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福利时刻
你读过的小说里 , 有哪些动人的风景描写 , 带给你怎样的感受?请在本文下方留言 , 分享你的想法 。 留言点赞前5名的读者 , 可获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提供的《汪曾祺十二讲》1本 , 点赞时间截至4月15日中午12:00 。
来源:《光明日报》(2022年04月13日14版)
责编:王子墨
编辑:吴亚琦 王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