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_文化|为何现在小说难见风景描写(有赠书)

早在2002年的时候 , 我还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 , 在主编刊物之余 , 也编一点书 。 记得当时编了一个作家的书 , 很好看 , 后来也很畅销 。 编完之后 , 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 哦 , 少了点风景描写 。 我把这个意见很认真地和作者沟通了 , 希望修改一次 , 加进一些风景描写 , 现在有点太“干”了 。 作者也很认真地听了 , 说回去好好修改 。 可等他把修改稿拿过来一看 , 我说 , 这景物描写太平常了 , 没有自己的特点 , 关键是融不到小说的整体中去 , 可有可无 , 建议作者回去继续修改 。 又过了一段时间 , 作者愁眉苦脸地告诉我 , 他完不成这次修改 , 原以为风景描写很简单 , 现在发现太难了 , 要融到小说的整体中太难了 。 最后只能作罢 。 小说出版了 , 尽管很热卖 , 但我从内心觉得它的质地是有缺陷的 。
后来发现 , 这不是一个作者的缺陷 , 而是一些人的缺陷 , 慢慢地也成为当下小说的一个软肋 。 在我读到的小说中 , 一些作家的创作 , 往往有很好的故事和主题 , 也有很合适的人物设置 , 甚至还有很精彩的对话 , 但是我们曾经非常熟悉和喜欢的风景描写不知什么时候消失了 。
思想是文学的光 , 风景描写是小说里的湿地
如果说描写城市题材的作品不擅长风景描写也就罢了 , 因为城市文学对作家来说还是新开启的课题 , 不像乡土题材有足够的资源可供转化 , 城市的风景没有可参考的坐标 , 作家回避或写不好可以理解 。 新近读了一些以乡村振兴为题材的小说 , 发现这些作品“见事不见人” , 人物塑造缺少新时代的印记和个性 , 一些人物塑造成功的作品 , 又“见人不见景” , 那些曾经优美的乡村风景被索然寡味的会议、人际冲突所代替 。 人物生存的空间没有风景的存在 , 就像在积木搭起来的舞台一样 , 不生动 , 也不真实 。
优美的风景描写是文学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 , 小说中如果缺失了风景 , 就像我们的生活环境消失了湿地一样 , 拥挤 , 干燥 , 没有活力 。 多年以前 , 一些城市改造 , 曾经填过河泊 , 平过湿地 , 当时的管理者认为这些湿地占用空间 。 后来排水出现障碍了 , 空气质量下降了 , 这些城市又重新恢复湿地 。 我们的小说是不是也走了部分城市建设的老路?
风景在小说中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 , 营造环境、渲染气氛、衬托情绪、铺垫情节、暗示心理 , 貌似闲笔 , 却处处生辉 。 如果说思想是文学的光 , 风景描写就是小说里的湿地 。 我们对文学的记忆 , 很多都与优美的风景相关 。 古代文学中那些名篇 , 比如《岳阳楼记》《滕王阁序》至今仍然让我们流连于大自然之美 , 鲁迅、茅盾、老舍、沈从文等现代作家笔下的浙东、京城、湘西等地的风俗景观和人文景观 , 成为一个地区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写照 。
小说_文化|为何现在小说难见风景描写(有赠书)
本文图片

沈从文在小说中描写了动人的湘西景色 。 图为湘西景观
为什么当代小说创作中缺少优美风景?作为文学作品“非遗性”的风景描写 , 越来越少了 。 没有湿地的城市只是水泥森林 , 没有优美风景的文学也只是文字森林和语言集装箱 , 人物像空壳似的浮动 , 不接地气 , 灵魂苍白 。
过往那种委婉细腻的叙述 , 被粗浅的情节和离奇的故事霸占
造成这种风景描写缺失的原因首先在于快餐文化不断介入日常生活 , 对作家写作产生了潜在影响 。 20世纪90年代以来 , 以畅销书、影视剧、网络文学为标志的快餐文化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 文学自然也不例外 。 作家都不同程度地卷入到这三类快餐文化的写作之中 , 文学出版、文学评判也自然地受到这些快餐文化的影响 , 对文学创作的“伤害”也在不经意中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