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突破传统限制的沉浸式戏剧为何走红?( 二 )


“沉”进去,难在哪
《2020年中国沉浸产业发展白皮书》指出,我国沉浸式体验项目的数量已经从2013年的1个,增加到了2019年的1100个,自2016年以来的年均增长率集中在200%~300% 。虽然当前整个沉浸式体验行业发展势头正劲,不少业内人士感慨,做一台好的沉浸式戏剧依然不容易 。
首先是成本和票价问题 。在沉浸式戏剧里,观众往往会深入到场景之中去,甚至会拿起道具进行翻看,因而置景、道具、服化等“硬件”都需要非常精良,这就势必导致一台沉浸式戏剧的制作成本居高不下 。
除了制作成本,还有运营成本 。“关于沉浸式戏剧的观众体验感,有一个比较粗浅的评判标准,即一个演员平均需要服务多少位观众 。”沉浸式戏剧制作人钱子君介绍,为了保证更好的互动感和沉浸感,一台沉浸式戏剧的演员观众比一定是越高越好,当然也可以用技术手段去增强和平衡体验感,但也绝对不能在开放空间内无止尽进客 。这就意味着沉浸式项目的单场客流量存在上限,同时每张门票的价格不可能太低 。采访人员在调查中发现,目前比较热门的沉浸式戏剧,票价主要集中在400至1000元这一区间,这无疑限制了沉浸式戏剧的进一步“出圈” 。
还有剧本和人才问题 。相比传统戏剧,沉浸式戏剧往往存在多条故事线,故事线之间还会有重合的部分 。如何让观众在该分开的时候分开,该合并的时候合并?每一条故事线上的观众在每一分钟会遇到什么样的故事?“这背后需要非常严密的逻辑,所以在制作沉浸式戏剧剧本的时候,我个人更倾向于通过表格形式,而不是通过传统的文档形式来完成 。”钱子君认为,传统意义上的剧情效果决定了一部沉浸式戏剧所能达到的上限,但是剧本逻辑和观众动线是否合理则决定了一部剧的下限,这就对传统的编剧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演员所面临的考验也变多了 。“沉浸式戏剧演员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是完完全全暴露在观众面前的,没有丝毫遮掩的机会,必须做到极其细致 。这就导致沉浸式戏剧的排练周期往往要比普通戏剧更长 。”欧阳凌翔介绍,《青麓幽鸣》的排练时间长达3至4个月,在这个过程中,还要不断模拟观众的各种反应,让演员提前适应这样的形式,在短时间内引导观众入戏和共情 。
【沉浸式|突破传统限制的沉浸式戏剧为何走红?】未来走向何方
“不管是剧本杀也好,密室逃脱也好,沉浸式体验的共同目标,就是搭建一个无限真实的虚拟世界,探索人类体验的极限 。”欧阳凌翔道出了不少业内人士的终极理想与追求 。但是不少业内人士也同时承认,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包括剧本杀在内的沉浸式体验在国内的成长仍需时日 。从网络等渠道的反馈来看,也有不少沉浸式体验存在形式华丽、内容空洞、互动刻意等现象,行业亟待规范 。
作为沉浸式行业的一个细分领域,未来,沉浸式戏剧会朝什么方向发展?
做系列产品将是一个躲不开的趋势 。“沉浸式戏剧是所有戏剧门类里最耗费时间和金钱的,在短期投资角度上看或许并不划算,但当一个作品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并且成为一个经典之后,它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欧阳凌翔介绍,《青麓幽鸣·青木篇》上演了150多场,积累了不错的口碑和稳定的观众群体,还有三个篇章已经在筹备中了 。“我们不想做‘快消品’,我们要细水长流,把它做成经典 。”
此外,和不同的业态“碰撞”,也成为沉浸式戏剧走出小圈子、走进大众的一种选择 。据了解,即便是《不眠之夜》这样的大型沉浸式演出,它的单场观众人次也不会超过400人,而像《青麓幽鸣·青木篇》这样的中小型沉浸式演出,单场观众人次则在百人左右 。但当沉浸式戏剧和展览、景区、酒吧等业态相结合后,它的人流量就可以大大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