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以书取士的时代 , 这种宝贵的笔法经验(也可以说是决窍)是保密的 , 书家们把它当成了“祖传秘方”秘而不传 , 其所藏笔法论著 , 或携之入土 , 或仅作家传 , 即使千金亦无法求得 , 这也从侧面说明这种笔法经验(规律)对于掌握书写技术具有很好的效用及悟出这种笔法规律的难度 。
因此 , 有的书家为了获得它就下了大力甚至不择手段:钟繇从韦诞手中借不到蔡邕的《笔法》 , 诞死后 , 他就“盗发其冢”;宋翼则“以其人之道还之其人之身” , 通过“破钟公墓”而获取钟繇的《笔势论》;欧阳询则是花了“三百缣”的高价弄得了王羲之为教子笔法所绘的《指归图》;清代张照 , 年轻时为学到书家王鸿绪的笔法 , 竟躲在王的楼上 , 透过楼板缝隙偷看王写字;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书法家们对于笔法经验的重视 , 而元代赵孟俯说“结字因时相传 , 用笔千古不易” , 充分肯定了这种用笔规律(经验)的存在
笔法神秘传承之三 , 笔法难于言传
有一个客观的原因 , 就是笔法难于言传 。这也像是宗教 , 明明主张不立文字 , 却又不能没有卷帙浩繁的经典 , 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古人大概不擅长科学论证式地传授 , 而强调启示和开悟 。所以 , 宋以前论笔法 , 大多采用比喻的形式 , 相互传授 , 也犹如禅宗的公案 。宋以后人 , 大概是嗜欲深了 , 所以天机浅了 , 论笔法 , 也逐渐理性起来、实际起来了 。比如 , 唐以前说用笔:“锥划沙”、“印印泥”、“折钗股”、“屋漏痕”、“惊蛇入草、飞鸟出林”等 , 都是比喻 。而后世种种笔法、结构法 , 说得越来越细 。唐以前的比喻 , 很有文学艺术的色彩 , 然而无法操作 , 只能悟;后世生发开来 , 说得越来越细 , 操作性也不见得强 , 而往往苛细得让人头晕 , 言者未必了了 , 闻者当然昏昏的情况是常有的 。
最后 , 还是看看传承笔迹吧 。
蔡邕《熹平石经》 , 碑石共46个 , 几经动乱 , 原碑早已无存 。自宋以来 , 常有残石出土 , 据说现已集存8000多字 , 字体方正 , 结构谨严 , 是当时通行的标准字体 。蔡邕 , 东汉文学家、书法家 。字伯喈 , 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 。初为司徒桥玄属官 , 出补平河长 。灵帝时召任郎中 , 校书于东观 , 迁议郎 。后因弹劫宦官 , 遭诬陷 , 流放朔方 。遇赦后 , 不敢归里 , 亡命江湖十余载 。献帝时 , 董卓专权 , 强令邕人都为侍御史 , 拜左中郎将 。迁都 长安后 , 封高阳乡候 。董卓遭诛后 , 他亦被捕 , 死于狱中 。汉献帝时曾拜左中郎将 , 故后人也称他“蔡中郎” 。
文章图片
蔡文姬书法 , 蔡文姬是蔡邕的女儿 , 博学有才 , 通音律 , 据称能用听力迅速判断古琴的第几根琴弦断掉 , 是建安时期著名的女诗人和书法家 。
- 蒙德里安|博物馆中的圣·罗兰:大师们的时尚灵感
- 文艺复兴|用刺绣唤醒: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风格和精湛工艺
- 春天|桃红柳绿簇春华,古人的笔下春风
- 沉浸式|突破传统限制的沉浸式戏剧为何走红?
- 建筑设计|广受关注的“中国建造:现代建筑百年对话”展
- 汤惟杰|汤惟杰:20岁时的丁悚在做什么?
- 杏花|新疆巩留“飞防”作业 让杏花开的更烂漫
- 攀枝花|?找不到女朋友竟是因为职业没选对?2022最受女生欢迎的职业曝光
- |裁员事件如此频繁,还有足够的岗位满足今年的1000万毕业生吗?
- 作品|一位沙雕艺术家的经典沙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