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清代禹之鼎画中的“乔莱”形象( 二 )


本文图片
清 禹之鼎 《念堂溪边独立图》
禹之鼎的肖像画 , 很少无背景的单身立、坐像 , 正襟危坐 , 一味端肃 , 而往往把人物置于特定的情节、环境之中 , 展现主人公其时的具体活动和生活环境 , 力求如实地反映他们的行动举止和思绪心态 , 作品富有真实性和亲切感 , 没有人为雕琢或理想化、概念化的痕迹 。 如禹之鼎为乔莱的儿子乔崇修所画的《念堂溪边独立图》就是将人与景融合在一起 。 画中立于溪边的男子名叫乔崇修 , “念堂”是他的字 。 图中依照苏东坡诗《纵笔三首》中“溪边古路三叉口 , 独立斜阳数过人”的诗意 , 绘古木苍虬 , 念堂于溪边独立 。 近景中的人物着布衣长袍 , 头戴斗笠 , 伫立于岸边 , 神态悠然自在 , 表现出一种超然世外的情怀 。 远处 , 各色行人往来于小桥之上 。 背景树石墨色清润 , 意境清远 。
乔莱为治水 , 敢于直谏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 面对苏北地区黄淮运河水患 , 朝廷上发生了激烈的争执 , 河道总督靳辅与受命主持此工程的安徽按察使于成龙各执一词 , 争论不休 。 于成龙主张“开浚海口” , 靳辅主张“开大河 , 建长堤” 。 靳辅的主张工程浩大 , 需银近三百万两 , 而且对沿岸民众的侵扰较大 。 乔莱在这个问题上不畏权势 , 根据自己的实地勘察 , 他毅然站在了地位较低的于成龙这一边 , 以《束水注海四不可议》直言其中利弊 , 七州县百姓安危及漕运最终免遭厄运 。 后来 , 他却因“淮扬河工”的朝廷争议 , 得罪权贵 , 被罢官归里 , 结束了仕宦生涯 。
|赏清代禹之鼎画中的“乔莱”形象
本文图片
清 禹之鼎 《侍直图》
禹之鼎的这幅《侍直图》 , 颂扬的就是乔莱为治水而敢言直谏的高尚情操 , 反应了特定的历史事件 。 禹之鼎没有画在朝廷上争论的场面 , 而是颇费工夫地表现奏议前等待上朝的立像 。 画中乔莱身着朝服 , 表情严肃若有所思 , 沉着而刚毅 , 人物面貌刻画入微 , 用线勾勒五官轮廓 , 微以淡墨按其结构层层烘染 , 显出阴阳凹凸变化 , 最后一淡赭敷之 , 立体传神 。 衣纹线条挺拔流畅 , 背景只描绘出金銮殿前之局部栏杆 , 作大片朝雾笼罩 , 以显祥瑞之气 。
|赏清代禹之鼎画中的“乔莱”形象
本文图片
身着朝服的乔莱
此卷引首为篆书大家吴让之所题 , 拖尾更有朱彝尊、潘耒、汪琬、毛奇龄、徐釚、陶澄、汤右曾、何金骧等诸名家题跋 。 其中朱彝尊、潘耒、汪琬、毛奇龄、徐釚都是起自康熙十八年(1679年)己未博学鸿词科 , 与乔莱年谊深厚 , 乔莱居官京师时 , 于宣武门外斜街之南辟一峰草堂为寓所 , 博鸿同年常聚会于此 , 赏花论诗 , 觞咏竟日 。 乔莱于诸友之中 , 与朱彝尊、潘耒二人尤为至交 。 他们对于乔莱为河工事敢于直谏的行为极为钦佩敬仰 , 敬佩方式就是作诗 , 纷纷落笔歌颂其功绩 。 潘耒赞他“白田先生仁且勇 , 致君尧舜怀丹诚 。 不忍灾黎填巨壑 , 敢以赤手批长鲸” , 同时也对其遭遇深表同情和愤慨“铄金销骨古一辙 , 白璧竟点蝇营营 。 ”汪琬则以“不如典朝衣 , 徜徉水云间 , 轻挠纵所如 , 卧看江南山 。 ”聊以安慰 , 可见此时乔莱由于反对河臣之策饱受排挤而不得不罢官归乡 。
禹之鼎的作品不仅是一幅幅生动逼真的画像 , 还有一种他人难以企及的浓郁的文人气质 , 突出表现在通过人物与环境的完美结合 , 来表现所绘对象的风采神韵 , 以一竹一石、一山一水抒发胸中逸气 , 或刚毅或柔媚 , 或大度或悠闲 , 反映了当时文臣之间的交往聚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