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云|演不好苦婆子,“年轻老旦”短板在哪儿( 二 )


李母对李逵的思念、信任与怜爱始终是她的情绪主线 。 她虽然对李达不满 , 但并没有李皇后和康氏那样的戾气 , 毕竟那两人身负冤仇;同时 , 她总是希望大于失望的 , 不像《清风亭》的张氏最后因对儿子的绝望而自杀 。
所以这个人物的造型上身子应半佝偻而不是蜷缩的 , 说话气力要弱一些 , 缓慢但不应该上气不接下气 , 正常行动时应该是略有拖沓的 , 才能体现出这个人饥而未病、哀而未绝、恨而未仇的特点 。
从现存的老旦戏来看 , 李母属于“皮儿厚”的角色 , 耐人寻味之处绝非一段“反二六”能够说尽的 。 这些年 , 这出戏一直在上演 , 但是真正演好的委实不多 。 仅就此次长安大戏院王中女演的这出《李逵探母》来说 , 基本延续了李金泉、赵葆秀的表演特点 , 但火候还有所欠缺 , 还是在规范中去“演”一个母亲 , 而少了对“母亲”的体会 , 特别是对中国传统“母亲”形象的认知——一个字:慈 。
慈 , 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理想“母亲”的最高格 , 不管是“三择邻”还是“手中线” , 一个“慈”字概括了古人对母亲的道德寄托 。 传统京剧中老旦的精神内涵和审美内核也是由此而来 , 这也是传统京剧与新编戏在老旦审美上的根本区别 , 现在对“母亲”形象定位已经变化了 , 看重母亲的社会责任和独立 。 这种精神内核和审美取向不以剧目的外壳是古装还是时装为区分 , 而是时代走向决定的 。
所以今天的青年演员不善于演苦婆子戏 , 也是受社会审美和风气的影响 , 她们与传统母亲之间的“隔”逐渐加大 , 这也是传统老旦艺术萎缩的根本原因 。
如果王中女演《钓金龟》《目连救母》《遇后龙袍》这样的唱功老旦戏 , 演出效果一定会比《李逵探母》火爆 , 但是为了培养老旦后备人才、丰富老旦表演手段、继承和发展老旦行当 , 王中女不能不演这出戏 , 北京京剧院也不能不排这出戏 。 毕竟 , “回炉”传统 , 是当下传统艺术发展亟待补上的一门新课 。 供图/北京京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