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云|演不好苦婆子,“年轻老旦”短板在哪儿

龚云|演不好苦婆子,“年轻老旦”短板在哪儿
文章图片

北京京剧院演出《李逵探母》 , 青年演员王中女扮演李母一角
龚云|演不好苦婆子,“年轻老旦”短板在哪儿
文章图片

龚云|演不好苦婆子,“年轻老旦”短板在哪儿
文章图片

【龚云|演不好苦婆子,“年轻老旦”短板在哪儿】◎水满则溢
最近 , 北京京剧院在长安大戏院演出了《李逵探母》 , 剧中李母一角由青年演员担当 。
每当说起当前的京剧老旦艺术 , 我首先想到的倒不是哪出戏 , 而是一段相声作品——侯宝林的代表作之一《改行》 。
侯宝林在《改行》里是这样演绎老旦艺术大师龚云甫的:由于皇上死了 , 全国禁止娱乐 , 戏曲曲艺诸行的演员们被迫改行 。 龚云甫改行沿街卖菜 , 又不会吆喝 , 好不容易胡同里有位老太太把他叫住了 , 想买两根黄瓜 。 龚大师挑个担子走了半天 , 这下终于可以放下担子歇歇 , 他一揉肩膀——酸疼 , 不由自主来了一句老旦的叫板“苦哇” 。 龚大师也是“叫苦”不挑时候 , 老太太一听这边喊“苦” , 立马来了一句:“黄瓜苦哒?不要啦!”
侯大师学龚云甫卖菜 , 一副苦哈哈的老旦形象立马浮现在观众眼前 。 倘若熟悉京剧 , 或许会联想起《钓金龟》《行路训子》里的康氏、《清风亭》里的张氏、《牧羊圈》里的朱母、《窦娥冤》里的蔡氏、《遇皇后》里的李后等苦命老太太的形象 。
当然 , 这应该是龚云甫、卧云居士、李多奎、李金泉、王玉敏等前辈老旦艺术家塑造的苦婆子的形象 , 而不是如今天一些演员塑造的 , 食不果腹却挺胸叠肚 , 饱经风霜却细皮嫩肉 , 双目失明却眉清目秀 , 身心俱疲却气大声洪……
今天的中青年老旦演员塑造苦婆子形象确实有很大困难 。 首先 , 这些演员很少有过贫苦的生活 , 如果不到胡同弄堂老旧小区、偏远地区的乡村野地观察和体验底层妇女的生活 , 只能凭借程式动作塑造人物 。 其次 , 对老旦做功的普遍忽略 , 造成了刻画传统戏人物手法单一、艺术表现力差 。 现在做功老旦缺失 , 而且老旦的做功也沦为老旦艺术的“配头” , 很多人重唱不重做——坐那儿唱一个钟头没问题 , 双脚一沾地 , 毫无老旦的身姿形态之美 。 再次 , 唱法的单一造成了“声音形象”的干瘪 。 一些演员不顾及个人条件 , 死学李派 , 刻意追求“夯”出来的声音 , 把嗓子往“宽”里去调 , 甚至过分追求李多奎先生后期那种枯涩的嗓音 , 弄得老旦不像老旦 , 老生不像老生 。 如果只听声音不看形象 , 纯粹一道汤 , 人物身份和个性全被高门大嗓抹杀了 。
别看《李逵探母》是1949年后上演的 , 但李母可以看作是传统戏里众多苦老旦的集合体 。 她的生理特征有《遇皇后》李后的盲——都是哭坏了双眼;个人命运有《清风亭》张氏的哀——都是非正常死亡;经历有《行路训子》康氏的奔——奔走在荒郊野岭上;个人情感有张氏和康氏的盼望与失望——盼子归 , 却又被子伤……
因此 , 李母的塑造集合这些母亲的表演方式 , 唱念做并重 。 但是李母又有自己的特点:她文化程度自然不如李后 , 如果从两个儿子的情况推断 , 甚至不如康氏 , 但从她能够感觉得到李逵在骗她这一情节上 , 又说明她可能见过些许世面 , 要比《清风亭》里的张氏好一些 。 这决定了她虽然知道儿子们的问题 , 但是无能为力 , 终究还是要靠儿子的;但又有一定的是非观和判断 , 能够在听完李逵的诉说后 , 对梁山的认识有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