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逝世50年|被误读的先锋作家( 四 )


1932年的川端康成
从文学到政治
在军国主义横行时代 , 川端依然顺风顺水 。 1937年6月 , 就在日本即将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前夜 , 《雪国》获得了“政治正确”的“文艺恳谈会奖” 。 1944年 , 川端担任日本文学振兴会“战争文学奖”评委 , 鼓励作家创作“战争文学” 。 1945年4月至5月 , 就在日本战败前夕 , 川端以海军报道员身份前往日本鹿儿岛鹿屋航空特攻队基地采访 。 所谓特攻队即“敢死队”之意 。 时年46岁的川端在日本敢死队基地进行了为期大约一个月的采访 , 并以此采访为基础创作了《生命之树》(1947) 。
值得注意的是 , 1941年 , 川端还曾经两次到访伪满洲国 , 与日本殖民当局进行了亲密的互动 。 1941年4月 , 他应《满州日日新闻》之邀 , 与松村梢风等人赴伪满洲国 , 游历了沈阳、哈尔滨等地 , 后来又到了承德、北京等地 。 同年9月 , 应关东军之邀 , 与日本当红“战争文学”作家火野苇平等人再赴伪满州国 , 游历了长春、旅顺、沈阳、黑河、海拉尔、齐齐哈尔、哈尔滨等地 。 邀请方安排的行程结束后 , 川端又和夫人一起到北京、天津、张家口等地转了一大圈 。 第二次行程前后长达三个月时间 。 川端以这两次中国之行为基础 , 创作了一些作品 , 对日本的殖民政策建言献策 。
日本战败后 , 川端在《追悼岛木健作》(1945)一文中 , 表明今后只为“忧伤的日本之美”而写作 。 在“战败”这一特殊历史时期 , 川端之“美”有效地回应了当时日本的时代需求 , 其“美丽”日本抹去了血腥与欲望 , 摇身变为“睡美人”般柔美的女子 , “川端文学=日本美=日本”之间的“编程”关系由此开启 。 川端之言还表明了其深刻的“战败”体验 。 菊池宽、久米正雄、横光利一 , 他那些文坛友人都成了日本“文学界战争责任者”中的代表人物 。 对川端而言 , “战败”确实具有太多切肤之痛 , 由此创作的“美文”自然拥有了超越文学的维度 。
|川端康成逝世50年|被误读的先锋作家
本文图片

1946年的川端康成
川端作品广受推崇 , 乃至走向世界 , 其背后是当时日本社会的一次共谋:百废待兴的出版业、伊豆和汤泽的温泉旅馆业、急于塑造新形象的日本政府……1968年 , 川端以题名为《我在美丽的日本》的演讲向全世界宣告了“日本之美” , “川端文学=日本美=日本”这一连等式最终被牢牢地焊接在了一起 。 在明晰的创作理念的驱动下 , 川端又迎来了一个创作活跃期 , 接连创作了《千只鹤》(1949-1951)、《山音》(1949-1954)、《名人》(1951-1954)等代表作 , 此后创作的《睡美人》(1960)等作品呈现出了更加深刻的颓废色彩 , 被认为是踏入“魔界”之作 。 这种深刻的颓废色彩与二战后美军在日本的占领有关 。 他在自杀前创作的一系列颓废之作暗示了其人生的结局 。 1972年 , 川端在工作室自杀身亡 。
【|川端康成逝世50年|被误读的先锋作家】(本文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日本文学研究分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