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是一个“神话” , 这神话是他自己的 , 也是日本的、日本文学的 。 很少有像他那样的作家 , 能将作家本人和他的国家、他的国家之“美”紧紧地捆绑在一起 , “川端文学=日本美=日本”这一连等式几乎成为一种“编程” , 有关川端的“话语”具足了“程式化”的特点 , 已经成为一种极具象征意义的“符号”抑或引发条件反射的“信号” , 带上了浓重的意识形态特色 。 川端生前拥有诸多光环 , 那是“神话”诞生的必要条件 。 芥川奖评委、战时海军报道班成员、日本笔会会长、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每个头衔在当时都是响当当的 , 但战时“海军报道班成员”这个头衔会令他渐渐生厌吧 , 因为“二战”后 , 在日本左翼人士追究“文学界战争责任者”的时代 , 川端自称他在战争时期与军国主义保持了距离 , 在往返东京的电车上和灯火管制的卧铺上阅读《源氏物语》 。 然而 , 事实也许并非如此 , 何况在日本军国主义最疯狂时代 , 保田与重郎等一大批日本文化界人士就是通过日本古典学倡导“日本精神” , 极大地鼓舞了“圣战”士气 。 在特定的时空中 , 日本“古典”是一种鲜明的意识形态 。 不仅如此 , 围绕川端及其文学“回归传统”的标签也值得重新审视 。
文章图片
川端康成(1899.6.14-1972.4.16) , 日本现当代小说家 , 代表作有《雪国》《伊豆的舞女》《古都》等 。 196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
从“孤儿”到“新感觉派”作家
川端康成1899生6月生于大阪府 , 1924年3月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专业 。 他的父亲是一名开业医生 , 但川端两、三岁时 , 他的父母便相继死于肺病 , 川端对自己的父母几乎没有什么记忆 , 他从小是由祖父母抚养长大的 。 1906年祖母去世 , 已经送人的唯一的姐姐不久也去世了 , 只剩下他和祖父两个人相依为命 , 但年迈的祖父也在1914年去世 , 当时川端还只是一名中学三年级的学生 , 便成了天涯孤独的孤儿了 , 感伤与孤独的情绪如影随形 , 这令他常常沉迷于梦幻之中 。 这种近乎绝对的“孤独感” , 令人联想到现代日本选择的“脱亚入欧”之路 , 那条路同样孤独至极 , 因为在路的尽头 , 唯有回不去的亚洲和入不了的欧洲 。
文章图片
1917年的川端康成
在东京大学读书期间 , 川端和友人们一起创办了第六次《新思潮》杂志 , 他在《新思潮》上发表了文坛处女作《招魂祭一景》(1921) , 描写几位马戏团演员的悲惨命运 , 获得了文坛名流菊池宽、久米正雄等的认可 , 由此走上文坛 。 川端真正的处女作则是后来发表的《十六岁的日记》(1925) , 这是以祖父卧病在床时的情景写成的作品 , 也是一部真诚的自传体作品 , 显示了不凡的创作天赋 。 1921年 , 川端还体验了深刻的失恋之痛 。 失恋之痛对他这个孤儿而言 , 确实是一次沉重打击 , 他以这次失恋体验为素材创作了《南方的火》《篝火》《非常》《暴力团的一夜》《相片》《雨伞》等一系列作品 , 以排遣内心的郁结 。 就这样 , 孤儿、母爱缺失、失恋体验成为川端文学形成期的重要因素 。
1924年10月 , 川端和横光利一等友人们一起创办了《文艺时代》杂志 , 成为新感觉派的一员 。 新感觉派是日本第一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 《文艺时代》创刊后不久 , 千叶龟一发表《新感觉派的诞生》一文 , 赞赏《文艺时代》派的感觉比迄今为止出现过的所有感觉派艺术家在词汇、诗性、节奏感方面都更富于特色 。 新感觉派的称谓由此诞生 , 相关成员亦欣然接受了这一称谓 , 并以此进行自我表述 。 新感觉派多用象征、比喻、隐喻、拟人等手法 , 竭力捕捉人物瞬时的感觉心理 , 对传统文体进行了革新 。 作为文学流派 , 新感觉派在完成了“文体”革命后 , 很快便消亡了 , 但川端始终保持着新感觉时代的文体意识 。
- 四川|画家成燕君山水画局部一一灵魂居住的小屋
- 泰城|壹图集|暮春迎夏,泰城川滇蔷薇绽放
- |千年扎染 魅力非遗——四川扎染走进繁江小学
- 川端康成|纪念川端康成去世50周年|日本首位诺奖作家,他真的有社交恐惧症吗?
- 黑川纪章|4月12日拆除!再见了,黑川纪章的 ‘中银胶囊塔’
- 宗族|常回老家看看,老家藏着你的根脉和命运 | 刘金(四川邻水)
- |四川理塘县:幼儿趣味游戏展 喜迎杭州亚运会
- 招聘|四川:绵阳事业单位今年扩招164%,228个名额岗不限专业
- |坚定文化自信,描绘四川文化强省新画卷
- 艺术|蜷川实花:所有短暂的美好都值得被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