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十字,老街,长溪河

吴成耀
第1025期
长溪河 , 一条长长的如小溪的流水 , 自南往北 , 一直流到南漪湖 , 灌溉着沿途两岸的农田 , 最终泄注入水阳江 。
长溪河 , 从十字镇老街的心口穿过 , 如划开的一道美丽的伤口 , 和老街的人、故事一起 , 静静流淌着祖祖辈辈的血液 , 厚实而沉重 。
二十年前 , 我背井离乡 , 来到这片陌生的江南小镇——郎溪县十字镇 , 从此开始了我的生活 , 也见证了长溪河的变迁 。
听闻在解放前 , 长溪河两岸也曾辉煌过 , 今天却不再能见到沿河商业街的踪影 , 他正从人们的记忆里渐渐走远 , 慢慢消失 , 湮没在长溪河的流水里 。
老人|十字,老街,长溪河
文章图片

在一位八十七岁的吴姓老人的叙述里 , 老街再次走进我们的记忆 。 深深浅浅的老街 , 跌跌撞撞地走来 , 像一团迷雾 。
老人叫吴轩云 , 1932年出生 , 自小在长溪河边长大 , 祖籍江北 。 河两岸居民多是江北和河南移民 , 还有一部分泾县人 。 吴轩云的爷爷辈就曾经在这里经商开杂货铺 , 那时的长溪河沿岸 , 还有“小上海”的雅称 , 可见当年也是红极一时 。
长溪河繁华的时候 , 南面有一个十几亩面积的长方形大塘 , 北面也有一条宽十米左右的大河 , 形成了两水夹一街的情形 。 大塘东面和西面两水交汇处 , 建有东、西两栋大门楼 , 到了夜间 , 大门一关 , 形成了封闭式的街落 , 家家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 晚间铺子不用收拾 。
这里做生意规规矩矩 , 五排猪肉案子、豆腐坊子、布店、剃头小铺、茶叶店、粮油店、澡堂子、当铺 , 从来不欺客 。 沿街不算大 , 方圆一两里路 , 但一应俱全 。
老人回忆说 , 两岸遭到过两次大的灾难 。 第一次是日本鬼子侵略 , 民国26年鬼子进村 , 由于街角特殊的地理位置 , 鬼子不敢贸然进到里面 , 就动用了三架飞机 , 投下数十颗炸弹 , 老街遭受重创 。
后来鬼子在东门修建了一座碉堡 , 又继续对街角发动攻击 , 狂轰滥炸 , 两岸的房子几近毁灭 。 前几年我们还能看到河的洋桥上留有鬼子炮弹打出的坑洞 。 后来由于道路拓宽 , 洋桥被拆除 , 桥址上架设了一座新大桥 , 连通老318国道 。
解放后 , 沿河两岸的街人重整旗鼓 , 恢复了往日的繁华 。 第二次大灾难是1962年发生了一场大火灾 , 火光冲天 , 烧得鸡飞狗跳 , 房顶上瓦砾乱飞 , 飞到哪儿 , 哪儿又是一片火海 , 街道被彻底烧毁 , 听说这场大火烧了三天三夜 , 上一辈人谈到这场火 , 至今还是心有余悸 。
街道渐渐没落 。 但长溪河西侧的办学一直没有停止 。
老人|十字,老街,长溪河
文章图片

最初办学 , 要追溯到民国时期 , 那时这里既是商业街道 , 又是国民党镇政府所在地 , 也是国民党办学集中地 。 解放后 , 这里成立了十字公社小学 , 后来又增加了初中部和高中部 , 而做生意的铺子 , 慢慢就搬迁到十字街道的东面 , 这里主要以学校为主 , 办起了十字小学部、初中部和高中部 。 学校于九十年代初 , 又被整体搬迁到十字街的东面 。
长溪河两岸的孩子上学极为方便 , 每当预备铃声响起 , 孩子们就赶紧跑过去上课 。 而别的地方来的学生 , 就只有羡慕的份儿了 。
如今学校已经搬迁走了 , 但是还能从残留的一角 , 依稀想见当年浓浓的读书氛围 。 一堵残存的墙壁上 , 一块不全的黑板上 , 静静地突起在墙面 , 像是一面旗帜 , 又像是一块丰碑 , 它上面曾经落下多少的笔灰 , 老师们洒下过多少辛勤的汗水 , 又有多少稚嫩的小脸在渴望知识的滋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