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俅为何要救苏东坡性命
姜卫华/文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 。四川眉山人 。宋代文学家的杰出代表之一 。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
【为何高俅要救苏东坡性命】苏东坡八岁入乡学,他聪明好学,很早就表现出了非凡的文学天赋 , 十岁时就能写出“匪伊垂之带有余 , 非敢后也马不进”这类句子,深得父亲苏洵的赞叹 。在父亲的指导下,苏轼从小就熟读经典和前人作品 , 重点学习李白和杜甫 。因经常得到师长赞扬 , 颇为自负地在自己房前贴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 , 读尽人间书 。”后一白发老妪持一深奥古书拜访苏轼,苏轼不识书中的字,老妪借此委婉批评了苏轼,于是苏轼把对联改为“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自勉,从此传为美谈 。
公元1056年春天,苏洵带着苏轼兄弟两人前往东京参加第二年的科举考试 。这次考试由欧阳修任主考官,欧阳修有意将这次考试作为打击当时狂怪文风“太学体”的机会,而苏轼和苏辙的文风正是欧阳修所提倡的 , 所以 , 兄弟两人顺利中举 。欧阳修还特意表扬苏氏父子的文章 , 将苏洵的二十几篇文章上奏朝廷,从此苏洵闻名天下,“三苏”之名开始在士大夫中传扬开来 。
公元1061年,苏轼参加了制科考试 , 以优异成绩入三等 。这一科自宋初以来,只有吴育和苏轼两人考上 。朝廷授苏轼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这一年,苏东坡才二十六岁 。在任上,苏轼提出了不少减轻老百姓负担的措施,老百姓称他为苏贤良 。任满后苏轼回到东京,又经过一次考试,苏东坡三十岁时得到一个直史馆的职位 。
王安石和苏轼都是少年得志,王安石22岁考中进士,苏轼23岁考中进士,两人都被视为栋梁之才 , 而且皆以诗文名世 。两人真正的交锋是从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的 。当时 , 苏氏兄弟服完父丧回到京师 , 苏轼被任命为直史馆、权开封府推事 , 而受到神宗信任 , 担任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的王安石正大力推行变法新政,这样,两个大文豪同朝为官,争端便由此而起了 。
王安石以“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 , 天变不足畏”的勇气锐意改革也是令人起敬的 。但关键的问题是,在错综复杂的社会情况面前,在“以保守为天性,遵无动为大之教的国人、尤其是官僚士大夫面前,改革的动作到底是激进好抑或是渐进好?王安石思想竣急,无论是起用新人 , 还是施行新法,都体现了大刀阔斧的超常风格 。而苏轼呢?他并非不主张变革,他只是希望不要“太急”了,因为“法相应则事易成 , 事有渐则民不惊” 。因此,两个人的政见也就凿枘难合 。
公元1079年,一场文字狱的灾难降临到苏轼身上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老百姓的损害,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这样做的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 。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呆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 。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 。元丰二年(1079) , 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 , 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乎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
- 刘邦为何与大嫂产生极大怨恨
- 为什么说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位皇帝 秦始皇为何是第一个皇帝
- 买车分期付款需要什么手续和证件 分期买车需要哪些证件
- 租客退房时有义务打扫卫生吗 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
- 玲娜贝儿是什么动画片 网友要被它萌化了
- 德国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为何每次战败后都能迅速崛起呢「德国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为何每次战败后都能迅速崛起」
- 三星放弃中国市场 为什么还是第一「失去全球最大的中国市场三星为何还能稳居全球第一」
- 手机前后镜头一拍到底技巧揭秘首先你需要华为nova9系列
- 古代皇帝除夕为何不吃饺子吃馄饨?
- 乾隆皇帝过年为何最爱吃火锅?